流感的发病机理

2018/1/10 10:19:09来源:网络

一、发病机制

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NA破坏神经氨酸,使黏蛋白水解, 糖蛋白受体暴露。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HA结合上皮细胞含有唾液酸受体的细胞表面启动感染。嗜人类流感病毒的2.6受体存在于上、下呼吸道,主要是在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泡I型细胞。而嗜禽流感病毒的a2,3受体存在于远端细支气管、肺泡Ⅱ型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丙型流感的受体为9一(卜乙酰 基一乙酰神经氨酸。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病毒包膜上含有M2多肽的离子通道在胞内体中被酸性 pH值激活,使核衣壳蛋白释放到胞浆(脱壳)。核衣壳蛋白被转运到宿主细胞核,病毒基冈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病毒核蛋白在胞浆合成后,进入胞核和病毒RNA结合形成核壳体,并输出到细胞质。病毒膜蛋白经完整加T修饰后,嵌入细胞膜内。核壳体与嵌有病毒特异性膜蛋白的细胞膜紧密结合,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颗粒(芽生)。NA清除病毒与细胞膜之间以及呼吸道黏液中的唾液酸。以便于病毒颗粒能到达其他的上皮细胞。最后,宿主的蛋白酶将HA水解为HAl和HA2,使病毒颗粒获得感染性。流感病毒成功感染少数细胞后,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通过呼吸道黏膜扩散并感染其他细胞。

 

季节性流感病例中只有极少数有病毒血症或肺 外组织感染的情况。在人H5N1禽流感感染病例中,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要比上呼吸道高,咽喉部的比鼻腔的高,有时会出现病毒血症、胃肠感染、肺外传播,偶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在心、肝、脾、肾、 肾上腺、肌肉、脑膜中检出病毒,也可从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腩脊液中检出病毒。

 

流感病毒感染后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和肺功能的异常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肺功能研究也可发现有限制性和阻塞性换气功能障碍、伴有肺泡气体交换异常、一氧化碳弥散能力的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流感临床症状可能与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有关。流感病毒体外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可导致II一6、Il一8、IL一11、TNF—a、RANTES和其他介 质的产生。临床人体感染试验中,鼻腔灌洗液中的一系列细胞因子都会升高,包括IFN—a、IFN一7、II一6、 TNF-a、II一8、IL一1B、IL-10、MCP一10和MIP一1/ MIP一1B,血液中的IL一6和TNF—a也会升高。H5N1禽流感死亡病例中MCP一1、IP一10及MIG等 细胞因子往往过度表达,这可能是造成人禽流感患者重症肺炎和多器官损伤的部分原因。

 

二、病理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的化生、同有层黏膜细胞的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致命的流感病毒性肺炎病例中,病理改变以出血、严重气管支气管炎症和肺炎为主,其特点是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细胞广泛坏死。伴随有纤毛上皮细胞脱落、纤维蛋白渗出、炎细胞浸润、透明膜形成、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充血、间质性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后期改变还包括弥漫性肺泡损害、淋巴性肺泡炎、化生性的上皮细胞再生,甚至是组织广泛的纤维化。严重者会因为继发细菌感染引起肺炎,多为弥漫性肺炎,也有局限性肺炎。流感病例外周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重症患者多有自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一般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 数町伴有胸腔积液等。肺炎的程度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但免疫病理反应对疾病影响程度仍未清楚。流感死亡病例中常伴随其他器官病变,尸体解剖发现,1/3以上病例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以及心肌细胞肿胀、问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等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