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适应?

2020/5/25 14:04:07来源:红杏e生作者:六爻

我国最早关于家庭医生的概念应该是在2010年,2015年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此后家庭医生签约轰轰烈烈地推进着,记得多个省市提出“到2020年,人人享有家庭医生服务”的愿景,要求在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现在就是2020,家庭医生现状如何?


1
发达地区蓬勃发展,小地方得不到重视

谈起家庭医生,许多同仁的第一感觉一定是“舶来品”,确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国家卫健委借鉴英美等国自上而下推动的一项工作。国家推动家庭医生的签约很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分级诊疗,三甲医院占用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财政补贴,患者大病小病往大医院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国家的医保资金库也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家庭医生的出现,或许能缓解这些危机。

理想化的家庭医生模式应该是,与家庭医生签约的老百姓,拥有自己专属的家庭医生,有看诊问诊需求时可以第一时间与家庭医生联系,小病在家、社区、村等范围内即可解决,大病可通过家庭医生指导帮助及预约就诊(分级诊疗),能够较大程度的节约医疗资源及就诊时间,解决现有的就医问题,同时得到较高的诊疗质量。慢病患者在家可享受到家庭医生的各种检查服务,无需奔波…目前这种模式在北上广深等地区的部分社区范围实施良好(常有新闻报道,不举例),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就诊,那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城区及广大基层农村是怎样一个现状呢?

首先,从数据上看,必须承认家庭医生签约在全国都得到了较高的关注,签约率颇高,部分地区有专门的公司来辅助签约,政策上得到了较大的支持,毕竟这与基层医师的钱袋子有关,签约结果与服务情况直接影响考核与补助金额,所以,数据上必然是完美的。

但实际上呢?家庭医生是否被医疗机构领导重视?是否被签约医生重视?是否被老百姓重视?这种模式是否有生命力?目前是各省市自行决定具体实施形式,如果想知道当地的家庭医生现状,可以看看私人诊所等有没有人主动去签约就知道结果了(国家并没有规定诊所不能签)。就笔者了解,私人诊所去尝试做家庭医生签约的,少之又少。

而在基层乡村,乡村医生已然是全科医生,或许可以称为中国乡村式的家庭医生,随访出诊等不是在如今的家庭医生出现后才有的,反而是现如今的一些条例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这些类型的医生发展,这就好比渡口的摆渡人在“野生”划了30年的船后,突然出现了管理规则,规定了摆渡人的路线、划船动作、休息时间、出船次数等,以及要求记录每一个上船的乘客信息,还规定了总目标,一年需要完成多少的任务…换位思考自己是这船家,心里恐怕也是不痛快的。

当然,这不是指责,而是确实存在的现象,不止乡村,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可能都有类似的情况,也导致了这种模式的家庭医生发展颇为缓慢,这可能与医患双方都有关系。

QQ截图20200525140508.png



2
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适应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目前我国的被签约人、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对象老百姓在签约时或签约后存在以下现象:

①在询问普通居民时,有不少人表示不知道啥是家庭医生,被签约了也不知道。有家属说在社区带小孩打预防时要求签名,也不知道是干啥的,也没人解释,后面追问才知道是家庭医生签约;还有的表示是由社区统一与服务站签约,户主不知情,看新闻才知道自己小区是家庭医生签约覆盖范围,从没见过家庭医生上门;村里人表示,签约送鸡蛋,因为有鸡蛋才去签的……

②签约后家庭医生存在感不强,患病后首选仍然是医院。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选择就医的次数较少,一年3~5次都算多,一般是在要点自行购药解决,小患者和老年人等特殊情况就医多,但一般更倾向于去大医院,有的患者趋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医疗机构(价格低),加上医保报销比例差异,病症类型等原因,普通百姓并不习惯主动呼叫家庭医生。

③真正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的好处。这应该是很少一部分的人,可能是当地社区/村医认真负责,将家庭医生的职责与服务范围解释的清楚明白,且受上级重视,资源与政策都有所倾斜的结果,出行不便或特殊患者享受到了真正的家庭医生服务。

但是在我国大部分还是处于前两项的状况,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医生除了签约外,并没有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下痕迹,往后不好说,但这是否说明这种模式在实践上存在一些问题呢?值得深思。

所谓改革,从来都不是从别的地方生搬硬套来,也不是直接在顶层设计好再铺开,这样未免脱离现实,也不切合实际,好的东西必然是基层自行发展试验,做好了再由上面认可、推广,其他地方也不能完全套用。

3
任务繁重回报低,医生流失快缺人

先来看看家庭医生要做哪些工作,首先全科医生也是医生,需要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用药以及就医指导;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还有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预约诊疗服务、转诊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的其他服务(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等)。

这些工作多且杂,看似简单却较耗时耗神。以上工作内容只有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数量等能够量化检查,也是我们常能够看见的数据,但是现状是这些工作内容已然超出签约医生的承受能力,据统计,仅居民健康档案一项就要花去医疗机构将近30%的人力物力进行敷衍甚至造假,来应付检查,而其他各项工作,也有各种抽查,不客气的说,光是应付这些检查抽查,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物力,虽然检查的初衷是好的,可现实并不乐观。

假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5个可供签约的医生,覆盖范围大约为周边的5万居民,算每个家庭有5人,即是5个医生面对1万个家庭,算留守卫生站的医生是轮流,每个医生就要负责2000个家庭,如果医生每周工作5天每天10小时,每个月200小时,这样每月每户家庭大概只能分到约6分钟…并且家庭医生签约一般是一年一签(每年都要重复),每人每年4次随访,纸质电子档案填写,特殊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精神类疾病患者更是复杂,需要不断的随访体检,内容不算复杂,就是繁琐。

但使得这些医生出走的原因可能不是工作的繁琐,而是收入与付出不匹配,没有可观的未来方向,身份不受重视,缺乏职业自豪感和价值感。事实上,现有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基本都是临时培训或转岗来的医生,在业务能力可能还保留原职业的习惯,难以适应,这也是医生流失的一个原因,虽然各地都有支持全科医生的培养政策,如定向培养,扩大招生等,但这是远水,难解近忧,怎么留住现有的这些医生,并提高这些医生的“能力”使之放心留在家庭医师的岗位并胜任工作才是现今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