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要在基层做这件事,但这三点太难了!

2020/4/21 8:46:01来源:红杏e生
引言
今年一月,国家一号文件明确要做好“三农”问题,要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医疗卫生领域要办好县级医院,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新医改已经走过了10年,伴随着医改而来的“强基层”口号也已经喊了多年,但时至今日,一场疫情,就让基层医疗几乎陷于瘫痪,基层医疗机构关停部分或全部诊疗服务,百姓的普通病也不知去哪看?

虽然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只是暂时性的问题,但是也充分暴露了基层医疗卫生的短板。

基层医疗卫生的三大短板


1、缺人
可以说,缺人是基层医疗卫生的最大短板。基层医疗机构引不了人、留不住人是近些年基层医疗的现状和常态。国家政府在这些方面也作了不少的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不讲在疫情防控期间因政策因素关停诊所、卫生室,单凭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蹲守各交通路口作体温检测和信息调查工作就让他们分身乏术,根本没有更多的人员来维持正常的诊疗服务;即使在平常,因为基层医生忙于公卫,下乡入户,村民求医无门的状况也是时有发生。

2、缺药
2009年,卫生部等9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施层面上,总会出现配送卡壳,普通用药缺货、断档的情况。这些年虽然随着国家对基药目录和基药占比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保障一些常用药、低价药的供给,但是基层缺药的现象并不乐观。

如西地兰是抢救心衰病人的常用药,原来一般卫生院都备有,但现在普遍缺货。农村高血压病人常用的硝苯地平缓释片也经常出现短缺。多位医生表示,还有一些常用药虽有货,但其价格翻了好几倍。“一些困难群众来看病,发现有的药品单价从之前的10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30多元,加重了就医负担,群众意见很大。但卫生院是执行药品零差价,背上骂名也很冤。”卫生院没药,卫生室自然也就没有药。
 
3、缺设备
基层医疗机构虽只是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但想要做好这些工作,一些辅助检查设备是必须的。但就是这些辅助检查设备,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特别是占基层医疗机构主体的卫生室这样非公医疗机构,资金有限,医疗设备是非常欠缺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仍是基层医生手中的“三大件”。有村医说,村卫生室设备落后,村民一旦需要急救,连基本的呼吸气囊都没有。“因为没有检测手段,村民发烧,我们判断不了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QQ截图20200421084717.png
(图片来源:红杏e生)

难点是什么
可以说,缺人、缺药、缺设备是当前基层医疗的三大短板,是影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补齐基层医疗的短板,重点就在这三点上。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现在才暴露,国家政府也在医改的进程中不断地出台相关政策来补齐这些短板,但总是效果不明显,那问题出在哪,为什么会这么难?

要解决这些短板,最终归结都在“钱”上。说钱,可能会很俗,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些年国家中央财政在这些方面花的钱也不少,但分摊到地方,这些钱就已经不多,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很关键。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并不富足,而在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上也只是勉强保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这些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对于卫生室这些非公医疗机构的投入就比较少或根本没有,甚至有些县乡还经常出现克扣、拖欠,甚至挪用国家公卫经费的问题。没有钱,如何能保证基层医生留下,如何能够保证基层医疗带来发展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因而,说白一点,缺钱是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的难点。

QQ截图20200421084754.png
(图片来源:红杏e生)

关键核心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今年一月,国家一号文件明确要做好“三农”问题,要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医疗卫生领域要办好县级医院,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QQ截图20200421084824.png


其实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办好县级医院,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而且在持续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这些方面来说却是任重道远。从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字来看,全国村卫生室2017年为63.2万个,2018年为62.2万个,2019年为62.1(截止到201911月),也就是3年期间消失了1.1万个村卫生室;而乡村医生的数量也不容乐观,2017年为2016年为93.3万人,2017年为90.1万人,2018年为84.5万人,3年流失了近9万人(2019年乡村医生数量并没有从国家卫健委查询到,所以三年数据是从2016年到2018年),并且这种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

笔者以为,补齐基层医疗的短板,核心还是要围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这项内容来开展。

是要明确乡村医生身份地位


明确村医为乡镇卫生院的聘用职工,建立村医县招乡聘村用的机制,拓展职业空间,稳定发展村医队伍。村医身份一直在农民和医生之间模糊不清,这对于队伍的长期稳定是不利的,村医对此也是困惑不已,对未来比较迷茫。明确乡村医生身份地位,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地方在落实,但只是少数,并没有全国范围内施行,这对大部分村医来说是不公平的,做同样的工作,却有不同的身份。

是保障乡村医生的合理待遇


定了身份,就可以谈待遇。村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室、村医,所以,应将村医纳入公益性保障范围,完善村医养老保障及岗位风险的保障政策,建立稳定运行的保障机制。确定了村医是乡镇卫生院的聘用职工,就可以适用于《劳动合同法》,可以有法律的依据来保证收入和待遇。这是一项很关键的内容,这是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核心。

是明确政府保障的责任


从目前而言,村卫生室多数属于非公医疗范畴,不享受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但实践证明,村卫生室业务范围又多是公益性质,按规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的零差率销售制度。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想保证村卫生室的发展,就要把村卫生室纳入政府的保障范围。作为乡镇卫生院职工的村医,就要保证他们的工资收入;未加入乡镇卫生院体系的村医,在实施购买服务时就要保障他们的补助能足额及时发放,在考核时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这是政府最根本的职责。

以上三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重而道远。

写在最后

综上而言,疫情让基层医疗的短板更加暴露无遗。强基层,让百姓能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就要彻底解决基层医疗存在的短板,重点是解决基层缺医少药的问题,核心关键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要让基层乡村医生引得来、留得住。

新医改已经走过了10年,2020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过去存在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强基层要有更多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