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很多基层诊所医生的生活及工作的节奏。疫情严重期,很多地方基层医疗机构如诊所、卫生室都处于停诊状态,这给群众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早一些复诊的像辽宁沈阳,在2月20日左右就已经恢复,2月23日,陕西咸阳市杨陵区有序恢复了全区个体诊所村卫生室诊疗业务,并印发《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恢复诊疗活动疫情防控承诺书》。不过,大多数地方还是三月开始逐步恢复基层诊所营业。例如,3月11日,郑州市卫健委正式官宣,通知各类门诊部、诊所、医美、口腔等可以复工。
3月2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分区分级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35号),要求加快恢复正常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3月20日本平台设置的一个诊所复诊情况投票中显示,大部分诊所是还没有开诊的。
目前,各地区诊所复工情况不一,有些地方复工率高比如山东,也有些地方复工还有限制。特殊时期,诊所复工就不是像以往一样简单的开门营业了,会面临不少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例如,复工之后没有患者,有的医生开了一整天的门,一个患者都没有。诊所要想完全恢复到未发生疫情前的状态,有不少难关要过。3月12日本平台发表的《诊所的2020:活下去!》一文里,关于“本新冠肺炎疫情对您的诊所影响有多大”的调查显示,本次疫情对诊所影响很大,最大的困难是“门诊量下降,现金流难撑”。复工后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问诊病人减少,这是多重因素导致。一是诊所复工之后,有咳嗽、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暂时还是不能接诊的,但基层诊所平时主要接诊的就是咳嗽感冒、发烧的病人,因为疫情就算复诊了这些服务也仍是暂停的,故而导致诊所生意稍显冷清。二是特殊时期,为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只是一些日常疾病,不太紧急危重的,现在有很多患者会选择“云就医”,通过互联网寻医问药,有很多线上问诊平台和购药平台可以解决问题。就算不是这些互联网平台,也有不少基层诊所的医生通过群、微信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前来诊所就诊患者减少的一个因素。三是有咳嗽、发热、胸闷等症状的患者,如果只是轻微的一些咳嗽没有发烧,患者可能选择忍忍或者上网买药,不会去诊所;如果是自我感觉症状不太好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染了新冠肺炎的,为求心安和保准还是会选择直接去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四是有些做得不错的诊所,疫情前可能除了附近居民会来看病,还会有不少从其他区/县/市慕名而来的患者,但现在疫情之下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部分患者可能就选择就近问诊了,致使这部分患者流失。这四种情况的综合作用下,使诊所门诊量下降。一场疫情,封城的封城,关店的关店,蹲家的蹲家,这种情况对于自负盈亏的诊所来说是很大的考验。一些原本生意就不太好的中小诊所难以维持,不少诊所都挂出了转让的牌子。停诊那么久,诊所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但支出却不见得就减少了,比如说房租、水电费、医护人员工资、进药、防疫用品的购买储备,项项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岂能不陷入经济危机。就算是复工了,但是门诊量达不到,这种境况也不见得能好转。没有进账,又要支出,两手空空,钱包空空,难熬!有一些疫情前就经营得不错、底子比较厚的诊所,疫情期做了个把月的资金储备,也许能撑上一段时间,但长久来看,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售药,就是给患者开药卖药。根据3月31日的报道,浙江仙居县南峰瑞人堂诊所负责人郑秀娅说,“卫健局前期为诊所复工提供了很多指导,帮助他们复工。目前诊所虽然已经复工,但仍不能售卖感冒药,面对有些顾客不理解诊所内不售卖感冒药的情况,需要耐心解释。”止咳、退烧、感冒药,有些地区的基层诊所是有药但不能卖的,会引起一些患者的怨言,也有些是上级部门把感冒类药品都收上去统一收存了,至今还没有返还。而像一些慢性病的药品,卖是可以卖,但不一定有货。毕竟上游的医药生产企业也受了疫情的不少冲击。再说诊所购进药品,受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销售业务人员购药、送货模式,层级多、及时性不足等问题暴露。这一次疫情期,互联网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网上购药带来了不少便利,那么,对诊所而言,互联网能否在诊所购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有不少这样的诊所服务平台了。笔者以为,诊所老板、医生是需要这样的平台的,疫情只会加速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