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基层医疗机构要“两个坚持,两个改进”

2020/3/12 16:30:33来源:村医之家作者:徐以成

近几天,很多省市的新冠肺炎病例连续零增长,湖北省除武汉外也是零增长,武汉的新增病例也已经到了两位数,治愈人数远超确诊人数,可以说抗“疫”战争胜利在望。但疫情就是一块“试金石”,各个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和制度都得到了检验,在基层医疗机构,好制度需要有效地坚持落实下去,不完善的地方应引起重视并进行改进。




预检分诊制度需坚持



预检分诊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的科室,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的过程。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进行预检分诊,对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了解到,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受人力成本的制约,平时并没没有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有的只是在上级检查时临时安排一个工作人员应景而已。但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建立和落实了预检分诊发热病人、湖北返乡人员,疑似病人得到了有效甄别和分诊,一人一诊一室得到了落实,医疗秩序得到维护,患者的隐私得到了保护。


笔者建议疫情结束后预检分诊制度也应保持和改进,而不能随疫情的结束而结束。


院感控制要坚持



新冠肺炎发生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基层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的培训和监管,基层医疗机构的院感防控意识明显增强,包括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理,医疗环境的空气消毒、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清洁与消毒,防护用品的清洁与消毒,诊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处理都明显规范多了。


加强院感管理对保证医疗质量、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维护患者利益、提升医疗机构的形象都有重要作用。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借机加强院感管理。


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符合院感要求的功能区设置,如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或者发热病人处置点、隔离病区等亦应纳入发展规划。


应急物资贮备需改进



在此次疫情防空中,应急物资如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护目镜、红外线体温计、用于消杀的84消毒液、速干手等严重不足,这些情况既反映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也反应出基层医疗机构平时没有建立起应急物资贮备制度,或者有制度也形同虚设,导致疫情到来时很多基层医务人员诸如村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连外科口罩都无法保障。疫情过后,基层医疗机构应尽快健全应急物资贮备制度,并抓好落实,以保证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及储备需改进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仍然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诸如全科医学专业、麻醉专业、重症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儿科医学专业人才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更是“捉襟见肘”。


医疗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原因既与国家层面对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不足有关,也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不足有关。笔者呼吁国家从人才培养及财力支持方面给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储备提供保障,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们亦应立足长远进行人才管理。


这次疫情锻炼了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但也暴露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中的短板。希望疫情过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们能运用底线思维,瞄准短板做增量,对于抗击疫情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的做法和管理经验要汇总,进行经验总结,不完善的地方则要下决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