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治愈率,零医护感染,李为民院长带来新冠疫情防控华西经验

2020/2/28 14:25:42来源:医师报作者:裘佳

零医护感染,高治愈率,创新病毒检测……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的华西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做到快速防疫部署?如何做好院内感染防控?如何提高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率以及重症患者的救治好转率?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为我们带来了“华西经验”。


 迅速实施院感防控,确保医护零感染 


“SARS、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历次突发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做好院内感染和医护感染防控至关重要。”李院长表示,院感防控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保护医护人员的角度,还是从保护其他患者、减少聚集性传播的角度,都极为重要。为此,在疫情初始,华西医院就紧急启动了一系列防控举措,归纳为“三个分开”“三级预检”“三个规范”。


“三个分开”包括住院患者分开,即对确诊或疑似的新冠肺炎患者开辟独立空间的病区进行隔离治疗;普通急诊患者与发热门诊患者分开;普通门诊患者与发热门诊患者分开。


三级预检分诊有效避免了院内人群的交叉感染。第一级预检分诊在门急诊入口,主要是对进入急诊门诊的患者,进行体温筛查,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流行病学、呼吸系统症状询问,发现发热人员(体温超过37.3℃)或有流行病学史者,立即专人陪送到发热门诊就诊;第二级预检分诊在就诊区,由各层护士站再测体温,重点科室如呼吸内科、感染科、中西医结合科等还要再询问流行病学史;第三级预检分诊在诊室内,门诊医生接诊患者时再次询问,对有发热者或有流行病学史者,立即告知诊区护士,由诊区护士陪送到发热门诊。


“三个规范”首先是规范个人防护,医务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包括戴口罩,规范洗手;对于高危岗位工作人员,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每个科室每个部门都要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询问。其次是规范样本采集,采样本过程中特别容易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如何更快、更准、污染更少地进行检测,有一系列规范的操作程序。第三是规范的患者转运,需要严格按照转运工作方案进行。


微信图片_20200228142804.jpg

李为民院长带领医院干部开展三级预检分诊通道工作部署


“这样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李院长表示,“截至目前,华西医院无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同时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病毒核酸检测,无一例阳性。”


在做好华西医院防控的同时,在李院长的主导下,华西医院快速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内防控的华西紧急推荐》,为各级医院加强规范的院感防控提供了参考。


 重症救治成绩斐然 


华西医院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策略上有其特色,在降低重症率,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李院长介绍,四川共收治了529例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危重症者53例,绝大多数病情稳定,3例死亡皆为高龄、有严重合并症者(包括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以及系统免疫病)。华西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同样成绩斐然,截至2月24日累计收治了137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69人转进方舱医院等一些轻症患者的救治区域,好转率超过50%。


微信图片_20200228142912.jpg

2月11日,华西医院与成都公共卫生中心进行5G远程视频,李为民为四川最小新冠肺炎患者提出诊疗指导意见


谈及救治经验,李院长表示,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评判,是治疗成功以及预防普通新冠肺炎转变成重型肺炎、重型肺炎转变成危重型肺炎的关键。其次是多学科协作,“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大部分都有多种合并症,包括心脏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因此我们在救治中,除了有呼吸、感染、重症的专家,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纳入心脏、肾脏、内分泌、影像等方面专家进行会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最优的治疗。”第三是精准施策。每一位重症或危重症患者都有其特殊性,根据患者病情、合并症的情况,精准施策,一人一案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诊断,多学科协作、精准施策,能使危重症患者降级成重症,重症患者降级成普通型,最终康复。”


微信图片_20200228143000.jpg

李为民院长在查房


李院长列举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81岁女性患者,普通型新冠肺炎入院,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从入院时的20次/min半天后就变成了28次/min。由此判断病情发生变化,进一步血气分析发现氧饱和指数<100%,于是立即采取一系列救治措施,包括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进一步加大支持治疗,给予激素。在激素治疗第3天患者回到了普通型状态。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华西医院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出快速反应有赖于日常对于应急医疗的重视。“2018年5月,由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通过WHO专家认证。这支应急医疗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特别是患者的救治、感染者的隔离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院长介绍,疫情发生后,为了将一般患者和疑似患者分开,医疗队迅速搭建帐篷医院作为疑似患者隔离等待使用。这支应急医疗队共有166名队员,包含了临床、检验、后勤、信息等方方面面,这些队员都经过了防护训练和规范化的培训,在初期防护物资和设备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医疗队按照WHO EMT的启动标准,能在第一时间将应急医疗储备的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直接投入病房使用,参与到救治工作中。


“我觉得未来可以在不同地区推广建立这样的应急医疗队,定期进行创伤救治、呼吸道传染病救治、医疗防护等各方面的培训,这对于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228143103.jpg

李为民院长在看患者CT影像


自大年初一起,华西医院先后派出了5支精锐的医疗团队,共175人支援湖北的疫情防控。同时派出69名医疗技术骨干接管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对成都市所有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收治。并派出6人支援四川省外其他地区的防控工作。


对于这些参与驰援工作的医护人员,李为民院长提出了四点希望:希望他们发扬“家国情怀,平民情感”的华西文化,始终把国家利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科室协作和医院间的协作,为患者早日治愈的目标共同努力;同时加强自我防护,再苦再累都不放松防护这根弦;发扬我们华西的创新精神,紧密结合前沿的研究成果,结合既往救治经验,不断创新,为患者提供最好、最优的救治方案。


 1.5小时同时测6种病毒 

 华西创新助力早诊早治 


2月22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清华大学等共同设计开发的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第2批新型冠状病毒应急医疗器械审批批准,为众多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快速、精准、有效的诊断。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现在正是流感高发期,最容易把流感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混在一起,如何快速区分,做好鉴别诊断,针对性治疗非常重要。”李院长表示,此次审批通过的试剂盒采用恒温扩增芯片法,只需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等分泌物样本,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常见病毒。该试剂盒目前已紧急支援全国各大医院,尤其是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