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转型走投无路的五大陷阱

2019/11/17 21:18:28来源:红杏e生作者:悬壶
大家都知道,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国家限输令、限抗令的下发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吊瓶森林”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随之而来的是村医的无以为继和诸多抱怨,转型也一度成为挂在人们嘴上的一粒新鲜词语。


所谓转型,在大多数人眼里,无非就是西转中,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大力发扬中医药事业,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地为广大病患者服务。

那么,问题就来了。据笔者观察了解,近年来,基层村卫生室村医成功转型的并不多,而且,笔者发现,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笔者的眼里也还是有惊喜的,因为据笔者观察发现,在这种历史的大潮流中,仍会有少部分村医突破条条框框、禁锢和束缚,毅然决然地走了出来,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有例为证,邻乡镇的蒋医生,之前也和大多数村医一样,干的是大内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也可以说是“大内高手”了。但即便这样,因为村医太多,竞争太激烈,依然走不出没有患者的怪圈,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专门跑出去花钱学习针灸、按摩,并学有所成,逐渐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当地小有名气,口碑相传,引来周边很远的患者群体前来就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一改之前的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现如今,她不但不再输液了,疼痛方面的日常诊疗搞的很好,小日子过的很是滋润,闲暇之余,还召来附近村医前来学习,观摩。
 
案例二,姬医生,也是邻乡镇的一名村医,因为自己的村子有村医在执业,他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主治医师考试,响应上级职能部门安排,填补空白村,在一个没有村医的村里行医多年,但高学历高职称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患者,因为周边村医的恶性竞争,导致他的行医之路举步维艰,万般无奈之下,痛下决心,花大价钱外出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也终于学有所成,在疼痛治疗方面比如滑膜炎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疗法,口碑相传,逐渐打开了门面,拥有了自己的人脉资源,和患者群体。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成功转型的案例,不过在和庞大的村医群体比较之下,就显得凤毛麟角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村医想成功转型,也劳心费神花了大价钱外出学习了,但回来后却怎么也开展不起来?这种现象还非常的普遍。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越来越多的村卫生室倒闭和面临关闭,越来越多的村医选择放弃,弃医经商,打工,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分析后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其中的原因。
 
第一,“误入岐途”型。据笔者了解发现,有很多村医,为了转型,盲目相信投资,到头来却走了歪道,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靠坑蒙拐骗行医,挣着昧良心钱,其结果可想而知,会很快被淘汰出局,被pass掉。
 
第二,“半途而废”型。俗话说得好,医生这个职业是活到老学到老,越老越吃香,但就是有那么一些村医,经不起诱惑,光想着挣大钱,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不管是做村医还是说选择其他路,坚持不了多久,自是一无所成。
 
第三,“故弄玄虚”型。有些村医,仗着艺高人胆大,不按常理出牌,搞的神神秘秘,“故弄玄虚”,挣一些昧良心钱,为人们所不耻,逐渐陷入被淘汰的悲哀境地。
 
第四,“孤芳自赏”型。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极少数村医,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拿下主治医师,甚至副主任医师职称,沾沾自喜,目中无人,“孤芳自赏”,脱离了患者群体。
 

第五,“急于求成”型。有些村医,急功近利,挖空了心思,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勾心斗角挣钱,其结果也可想而知,心里吃不了热豆腐,越渴越离水远,结果一事无成,面临淘汰可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一定要放平心态,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顺势而为,凡事都会顺风顺水,如期而至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面的“五大陷阱”对村医来说是“有害品”,在此,忠告广大村医朋友们,避而远之,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越走越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