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难,难在这6点

2019/9/22 20:56:30来源:基层医师公社作者:王守强
人员、设施、资料、规范、环境、培训等因素往往成为束缚基层做好公卫服务的因素,那么如何做好?


笔者认为,我们基层人员在实施公卫服务过程中领导重视是关键。但人员、设施、资料、规范、环境、培训等因素也至关重要。


如果能做好这六个方面扬长避短,那么一定会取得令辖区居民信服的满意效果。接下来笔者就这六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个探讨交流。


“身兼数职”是现状,增加“人员”是关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近10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持续增加,对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普遍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然而针对机构编制人员少、真“缺人”的现状却是束手无策。


基层人员实际是面对服务对象的一线人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目前基层机构在职人员往往都是身兼数职,作为公卫服务的实际践行者,能做好一项服务就实属不易,纵使他们真有“七十二般变化”,数项服务叠加起来真正落实也是困难重重,其难度可想而知。


对基层人员的服务满不满意,项目知晓率高不高,服务对象的话语权作为评价项目执行效果好不好的调查有绝对“权威”,但有时候也有失偏颇。


“软件”“硬件”设备要备齐


俗话说,“把式把式全凭家什”。基层人员在开展义诊、咨询、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现场拍照把活动过程全面、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开展活动使用的横幅、桌椅、照相机,折页、小册子、明白纸等宣传资料。


在后期基层人员还要进一步做好文件资料的处理以及整理归档工作,同样需要配备电话、网络、电脑、U盘,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其他诸如档案橱、血压表、血糖仪、听诊器、体温计等也都是基层人员必备。


资料是核心,电子版纸质版内容要统一


这是基层人员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资料的搜集工作是基层人员开展公卫服务最原始的一步,资料做好了也是所有工作中最能出成绩、最经得起绩效评价检验的一个环节。


资料搜集上来的目的不是急于入档,而是根据项目分工,项目负责人有的放矢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认真做好资料分类工作。


下一步就是对不合格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人员统一业务培训、考核达到合格以上。


安徽等个别省份已经取消纸质档案,在全国逐步推广的呼声日益高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资料录入工作,需要基层人员真正做到纸质版和电子版(信息系统)内容完全一致,其实也不难做到,关键是责任心。


严格遵循服务规范,不可脱离框架要求


这里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有服务的开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二是,各专项服务规范均包括服务的对象、内容、流程、要求、工作指标以及附件等内容,各种表格的填写均应该参照各专项服务规范的填表说明填写,不可脱离此框架要求。


三是,根据各专项服务规范的服务人群不同,按照各专项服务规范要求开展各专项服务。


做好区域组合,环境应符合时宜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工作环境要安静,如预防接种门诊环境要温馨、充满童趣要和医疗区域隔离。


基层人员根据项目分工不同,可以做好项目结合,比如儿童预防接种时可以和儿童健康管理结合,这样在房间分配时,在儿童预防接种前预检时健康查体,也避免减少了预防接种人员重复体检,可以有意识地把预防接种和儿童健康管理组合在一个区域。


另外,工作环境还要冬暖夏凉,便于基层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培训是检验基层人员的“试金石”


这是检验基层人员从事公卫服务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掌握程度“试金石”,项目不同,从事项目的人员也不同。


有一句俗话:隔行如隔山。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对项目人员的培训,巩固他们对规范内容了解,才能更加清晰、透彻地推进各自分管项目的执行力。


只要基层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以及开展工作相适应的必备的设施、设备,不断加强人员培训,通过学习熟练掌握《规范(第三版)》要求持证上岗,做好各种资料的细化、完善之后准确归档,正确录入到系统内,做好基层公卫服务也是只争朝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