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中的“喜怒哀乐”

2019/2/22 11:18:08来源:慢病管理网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马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贡献宇

不知不觉中,我参与社区的慢病管理已经有7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初有心得,从普通医生到管理慢病的团队长,一路走来,感受了很多的“喜怒哀乐”。


  慢病管理之喜——患者和你建立了良好的信任!


  “贡医生,你好啊,你又来量血压啦?“一进小区大门,围坐在一起的唠嗑的大爷大妈就过来热情的打招呼,这些都是我的”粉丝“呢!我熟练的摆开血压计,开始给他们测量血压,一边做着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王大爷,你烧菜盐不能太多,盐吃多了血压会高,可以用其他的调料代替盐调味,醋、酱油都可以”“张叔,你的血压药是短效的,副作用大,建议你换成长效的,一天一次,平稳降压,还不会忘记吃”“李阿姨,你起床以后就要吃降压药,早晨起床后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呢”。

  通过经常下小区和慢病患者见面,而不是坐在医院等患者上门,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们的需求,解答他们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慢病知识,改善他们的慢病行为,由于我们没有架子,不厌其烦的宣教,慢病患者和我们建立了良好稳固的信任关系,这是做好慢病工作的基础,也是第一步。


  慢病管理之怒——慢病管理团队力不从心


  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人员结构、团队管理模式、人手不足上。1、慢病管理团队中全科医生(GP)知识结构老化,人员年龄偏大,很多是退休返聘人员,他们有一定临床经验,但是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较慢,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使用信息化系统有一定困难。2、慢病管理团队松散,没有发挥团队长全科医生(GP)的核心作用。团队长没有考核权,在团队中没有体现出奖勤罚懒,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3、管理小区常住人口72000人,配备的全科团队才40人,几乎1800人才能配到1名全科团队人员。基层慢病管理人员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没有适当的慢病管理团队人员的配比何谈高质量的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之哀——数据重要还是效果重要?


  当前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慢病管理还处于有形无神阶段。病人还处在被动管理阶段,没有发挥病人的积极性。还处于单纯为了完成指标的阶段,很多数据还是不太准确。例如首测血压的准确性、病人面对面的管理率。我们的管理模式粗放,没有细节化管理,大量时间浪费在填写各种纸质档案和重复输入电子档上。

  坦白说上级有关部门下达指标时没有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数据好看,达标率有多高。而且每年下派很多本来可以外包给第三方的入户调查任务,占用了本来可以细化慢病管理的大量时间和人力,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慢病管理工作雪上加霜。再加上我们的慢病信息系统依赖于第三方软件公司,改进困难,使得慢病管理工作难上加难。


  慢病管理之乐——工作不断改进,患者得到了获益!


  尽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大家吃苦耐劳,牺牲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上级领导在了解我们的实际困难后,取消了急诊夜班。每个星期多出半天进行慢病建档管理和下社区健康宣教,测量血压的工作,在不增加慢病管理团队人员的情况下把慢病管理工作分散到每个月,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高效率,提高了真实性和有效管理率。

  我们召集了一批铁杆“粉丝”组织成病人自我管理小组,让病人互动,由医生指导。每期定一个小目标,检查大家完成情况,由医生来点评。

  将慢病管理病人分类。将建档后每个月来门诊一次以上的,一年大于12次的分为一类病人,积极管理,纳入病人自我管理小组,追求有效控制率。将建档后每年来就诊4次以上的列为二类病人,这类病人重点管理,追求有效管理率。将在中心每年就诊一次以上的人群列为三类病人,这类病人一般管理,追求建档率和普通宣教。

  为了让病人直接感受看病不难看病不贵,试行了简易门诊,预约服务,不用等候,全部使用价格低廉国产药。做了一个药价对比表格,让病人有了直观感受。

  慢病管理利国利民,降低发病率、致残率使患者获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慢病管理工作也是长期繁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我还会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品尝着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自豪,我是一名平凡的慢病管理全科医生。


来源    中国慢病管理征文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