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正式公布,“基层卫生司”更名为“基层卫生健康司”。这意味着,我国的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都有哪些家底,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又将被赋予什么样的全新内涵?
参与嘉宾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李少东
浙江省宁波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章国平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基层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 许速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冯立忠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展规划处处长 李德娟
浙江省杭州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 周华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副处长 林春光
云南省云县人民医院院长 罗开富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临床负责人 张海波
安徽省灵璧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王浩
北京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蔡淳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 孙子林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 董朝晖
基层只是定位
服务不能放松
李少东:
发展始终是基层卫生事业的第一要务。如何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系统性的思维,必须改变基层弱、大医院强的现行发展思维。首先,要保障高水平发展。基层应当在业务范围内与大医院保持同质化发展,无论是人员还是硬件设施都应该保证高水平,只不过在职能方面与大医院有所分工。其次,要保障高质量发展。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从体系建设、人才队伍打造到政策制订等方面都需要保障高质量。最后,基层发展要有系统性思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涉及面广,不能只强调某个方面,要整体、系统、全面地看待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章国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应当由服务群体的需求来决定,而不是想当然地。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也应如此。比如,常见病、多发病高发的地区,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相关医疗资源配置也应当跟上。从而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有所侧重,不同地区基层机构各有所长,让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实现最大化效能。
许速: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要体现出主导优势。如何寻找政府主导的标准和基层卫生的改革路径?我认为,可以从大数据当中寻找相应的方法、路径和目标,通过大数据形成标准,通过信息化形成路径。这样一来,基层医疗卫生的改革目标有了数据的支撑,便可以从宏观走向具体,从不透明、不对称走向透明和对称,从粗放型发展走向精细化发展。
周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一定要清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提供3项服务: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时代的改革中,先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会迎刃而解。目前,百姓对于分级诊疗工作的感受度还不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让基层的黏合性增加。
林春光:
2018年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强化提升之年,百姓的服务感受度将推进这项制度进入分水岭。传统的基层服务虽然方便快捷,但百姓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不高,在基层就医感受也不强。因此,要推动基层标准化全方面服务,其抓手就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融合。同时,推动基层就医流程改造,参照大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的做法,建立预约机制、诊前服务,对诊间及诊后服务的流程改造,提升百姓的获得感。
提升能力是破题关键
冯立忠:
山西省“县乡一体化改革”的精髓是打造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运转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使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从预防到治疗、康复形成“一盘棋”,各部门“三医联动”拧成“一股绳”,县乡村医务人员在同向利益引导下,实现上下“一条心”,群众享有健康服务“一路通”。
李德娟:
加强基层是北京市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北京市正在进行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目标是到2019年全市包括城市、乡镇、村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均要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北京市已经实行乡村医生岗位管理制度,人均绩效工资已从每人每月1600元提升至3500元,对山区、半山区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额外补贴500元~2000元,并对这项政策实行督导。在基层的人员培养方面,北京市委托首都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并尝试让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辐射培养各自新院区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此外,北京市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印发文件,确定了2019年北京市所有村委会都要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的目标,以落实基层卫生管理责任。
罗开富:
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医共体的优势中得到补充,但目前来看,许多医共体内部各成员单位间缺少有效的协作机制。云南省云县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打造4个中心:一体化管理中心、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中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心和信息化管理中心。通过这几个中心解决医联体内部各单位协作不畅顺的问题,县级医疗机构统一对乡镇两级医疗机构实行总调度指挥,全部“一盘棋”管理,实现上下联动,进而向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服务同质化方向努力。
慢病管理是工作核心
张海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成立后从5个方面制定了重点工作内容,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血压管理。一是制定了《2017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重点为基层提供了最简单、最直接的高血压防治操作指导;二是在线上线下对基层所有参与高血压防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三是对民众进行高血压防治的宣教工作;四是建立高血压防治质量考评体系;五是对基层开展相关高血压管理质控的考核工作。
王浩:
对于慢病管理工作,应以“上下联动、管理慢病”为主线,联通城市医联体,做好县域医共体,搭建县乡村慢病管理构架,以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人员培训、惠民项目的合作为支撑,以规范管理、质量控制为抓手,通过慢病工作的“防、治、管”新举措,使居民对慢病的知晓率和辖区居民慢病的治疗率、控制率有一定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为慢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王红:
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承担的慢性病管理,不应仅限于目前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几种疾病防控治疗,包括呼吸类、消化类疾病,乃至轻度心理疾病的疏导和干预都应该涉及,从而对辖区居民实行全生命周期的照顾,实现真正的整体化健康管理,最终完成从治病到健康管理的转变。
蔡淳:
上海市自2015年起开展了代谢性疾病预防和诊治服务体系建设,其目标是结合所有预防资源、医疗资源,协调所有区、行政部门、社区开展整合式服务,由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指导社区开展防治工作,形成了社区、疾控、医院三位一体的慢病防控上海模式。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疾控中心拥有独立的慢病防控体系,可以布置向下常态化工作,但医疗机构没有这类体系。对此,我们每周都由疾控中心牵头,协调医疗机构和临检中心共同开会制定慢病防治工作安排,确保慢病防控措施传递至社区时是整合统一的。在此过程中,探索出的慢病防控部署方法可以纳入之后的慢病防控工作规范,并持续落实下去。
孙子林:
对于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能够形成更加合理的分级诊疗方式。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形成合理的分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通过以糖尿病的并发症为中心探索出一种分工机制:即根据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无、轻重将其分为三级预防任务。其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糖尿病一级预防和筛查的重任。但如果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出糖尿病并发症,则应转诊至医院的内分泌科,对并发症较轻的患者实施二级预防措施,较重的患者实施三级预防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则重新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而通过糖尿病三级预防措施实现糖尿病的全程管理,这一过程一定要依赖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内分泌科和相关科室的紧密协作。
董朝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患病率的上升,慢病防治问题会更加突出,既然医保已成为医疗服务最大的购买方,势必会在慢病管理当中起到引导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一个条件,即宽松的社会办医环境,允许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为慢病防控提供新的模式,这也符合中央提出的“放管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慢病防治组织机构,满足慢病防治新需求。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