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告诉你啥时候该去“大医院”。

2018/7/12 11:15:36来源:医林百晓生

经常有朋友问我:我这病在我们当地能治吗?需要去北京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病例,这件事不仅可以体现不同医院之间分工的差异,而且对我此后的行医生涯影响巨大,以至于现在我经常会下意识地问自己:

 

在这个问题上,我真的很有经验吗?



那时我即将大学毕业,所在的实习医院是省内一家非常著名的市级医院。我当时轮转的是急诊科,这个科的实力也非常强。我记得当时急腹症的探查手术和几乎各种骨科的急诊手术都可以在科内完成,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的监护室。

 

这个故事就是在监护室里发生的。

 

当时春夏之交,正是农村大量使用农药的时候。一天傍晚,从县医院送来了一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这是一位28岁的女性,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错,所以自行要求从县医院转到市里求医。送来的时候已经洗过胃,但由于中毒较深,患者已经没有意识了。

 

参与抢救的有三个人:值班的主治医生、一位县医院来的进修医生、还有我。

 

起先,主治医生按照标准抢救流程给患者使用了阿托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状况依然在恶化。后来那位进修医生建议:病人的中毒情况比较重,阿托品的用量可以再大些。

 

也许是考虑到进修医生来自基层,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主治医生随即按照建议加大了药量。那一夜我跟那位进修医生都没有睡,一直守着这个病人。我一边走马灯似地给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处理医嘱和病历,一边听那位进修医生讲他在基层医院抢救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各种故事。

 

大概在凌晨五点左右的时候,患者醒过来了!

 

她张口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我还能活过来”。听到那句话时,我对那位进修医生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事情的进程随即出现了反转,早上主任查房对进修医生的意见提出了反对,认为药量用得过大了,必须减量!

 

我看了一眼进修医生,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摇了摇头。

 

果然不出他所料,患者的病情在当晚就出现了反复,几经抢救,终于还是没有救过来!

 

家属虽然难过,但也很理解:“市医院都救不过来,我们也认命了。”这样通情达理的几句话,把我们几个“小萝卜头”医生说得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不敢说那个病人在县医院就一定能救过来,但那位进修医生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方面的经验无疑比市医院的医生丰富得多,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大专家!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单凭书本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生。一般来说谁看的病人多,谁的经验就更丰富。而我在急诊科实习的那一个月里,就只碰上了这么一例有机磷中毒患者,这样少的病例显然是不足以让医生们积累丰富经验的。

 

按照医院的分级原则,医院级别越高,对于疑难病例的处理能力就越强,基层医院则主要承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医院的水平就低,这要看来就医的病种是不是他们的“菜”。只要是他们的日常业务,他们一样做的非常精通,前面说的那个有机磷中毒的病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很常见,说实话我看过许多医院的医生做这个手术,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甚至有许多县级医院的医生做得比所谓“上级医院”的医生要漂亮得多---有些切口小到不用缝!

 

由于现在的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匀,人们在看病时本能地想去大医院,认为大医院的水平高、有保障,其实这完全要看具体的病种。假如是一种常见病、基层医院也有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大医院里去凑热闹。

 

我有个大学同学在儿童医院工作,经常跟我吐槽有的病人驱车几百里带着孩子来找他看病,仔细一看,只是个普通感冒!这一来操心费力不说,反而容易加重病情。



当然,要额外注意一点,基层医院并不等同于山寨诊所。我们即便在基层看病,也一定要选择那些正规的医院去看。那里不仅设备齐全,而且制度完善,从业人员也都受过良好的训练,这样才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现在有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观念:一定要去大医院看病,即便是治不好也不后悔。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想法非常耽误事。



治病救人永远都是个见真章的事儿,在客观规律面前,盲目相信名气不仅会误事,而且很可悲。就像前面说的那位有机磷中毒的患者,你觉得她真的应该死吗?至少我到现在都不这么认为。

 

“大医院”里的医生是优秀的,“小医院”里医生也同样很优秀。如果实在拿不准该不该“去北京”,不妨先找个医生朋友了解一下情况,或者打听一下当地医生这方面的病例是不是看得很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完全可以把他们作为第一选择。

 

其实就近看病的好处是很多的,别的不说,最起码很经济实惠:投入同样的成本,你可以在当地医院里得到更好的服务---因为在任何一个医院里,天才和庸才的比例都是差不多的。

 

这个,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