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记】有效沟通,尊重患方的选择

2018/6/7 21:55:47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作者:陈卫春

在面对疾病之时,患者往往站在各种选择的岔路口茫然无助。就医时去哪个医院,或是看哪个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是盲目摸索,或是孤注一掷;治疗结局可能是有一线希望,或者是人财两空。而这样的选择对于医生来说司空见惯。现实中,这些选择的答案形形色色,但就是没有标准答案。


在最近引发关注的“王凤雅之死”事件之前,就曾有过类似事件的报道。青岛一位儿科医生发微博称,一新生儿因先心病入住他所在的科室,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父母不想给孩子治疗,签字放弃,要求给患儿拔除胃管、不许喂食等。遭拒绝后,家属到医务科投诉。一边是家属的放弃签字,一边是人道良心的不忍,医生又该何去何从?


而在2014年轰动全国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医生罗军被打事件更是典型:一产妇凌晨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待产。产科医生罗军检查发现,胎儿因窒息时间太长,必须马上抢救。但面对胎儿有脑瘫的可能,孩子父亲选择放弃,而医生坚持抢救。最终孩子被成功救活,但孩子的父亲却并不领情,并痛恨救了孩子的医生罗军,将其一顿暴打。这位父亲大骂:“我说过不要孩子了,为什么还要给救回来!”而医生当时的想法是:你这个父亲可以不要小孩,但我这个医生不能见死不救。


作为医生,医者仁心,从救死扶伤的角度出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定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这样的努力中,产生了许多奇迹,医者欣喜,患方满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也带来许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经抢救成活的伤残病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痛苦和负担。这让我们反思,全力救治难道错了吗?作为儿科医生,我们更加感到压力倍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回看王凤雅父母未主动为其治疗,最终小凤雅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去世这件事。家属对于重危患儿的救治,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配合医生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