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管健康也管药费

2018/5/4 15:47:22来源:人民日报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钟仓卫生院家庭医生正在为签约的西湖村97岁老人徐易罗诊疗。

  过仕宁摄

  有病先找家庭医生

  有能力、水平高的家庭医生,会被赋予管理居民健康的更大“权力”,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医疗资源配置“关键人”。

  4月6日晚上8点,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葛彩英接到电话,患高血压的白女士很着急地问她:“血压高会不会出现脑梗?会不会影响心脏?”今年59岁的白女士是签约患者,患高血压10年。对白女士病情比较了解,葛彩英安慰她不用紧张,继续观察。晚上9点和9点半,白女士再次打来电话,情绪紧张,仍问要不要上医院看急诊,需不需要加药物。在葛医生的安慰下,白女士终于收起了血压计,并预约了第二天门诊。

  “签约患者在社区门诊定期取药,监测血压、血糖,管理上有连续性。患者需要时,家庭医生能及时指导。连续性、针对个体的管理方式,正是家庭医生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的优势。”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说,家庭医生有相对综合的管理优势,还可协调资源给签约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

  居民在方庄社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除了固定一名家庭医生,还享受着“四个一”的管理服务,包括建立一份健康档案、签一份协议书,为每位签约患者发放“健康护照”,定期发一条短信、一条微信,给患者做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个性化指导,签约居民还可登录家庭医生服务APP,随时互动。家庭医生的名片订在每本“健康护照”的第一页。

  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姚弥从2017年开始接诊儿科患者,之前社区没有开设儿科。姚弥的研究生导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医师,可以给姚弥提供指导。2016年他参加了国家全科医生儿科专业培训项目,夯实专业基础。社区常备药品中没有儿童用药,姚弥需要用什么药就开个清单,由社区采购回来。

  姚弥刚工作没几年,已经在社区独当一面,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是社区的紧缺人才,必须用好、培养好,才能给百姓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玲说,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由经过专业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和2位高年资医生牵头成立,方便患者寻找心仪的家庭医生。工作室针对患者提供一对一管理服务,有完善的工作服务流程和规范,受到居民欢迎,认可度较高。

  葛医生和姚医生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仅管理着患者及家庭的健康,而且管控着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吴浩说,有能力、水平高的家庭医生,会被赋予管理居民健康的更大“权力”,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医疗资源配置“关键人”。

  病人少了奖励医生

  家庭医生不仅提供首诊、转诊等服务,还负责“省钱”。医院的病人越少,居民越健康,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也越高

  2010年,曾在心内科干了20年的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主任医师尹朝霞决定下社区。在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5年后,2015年底,她来到深圳市罗湖区东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当主任。罗湖区对家庭医生的重用及保健康的理念,打动了尹朝霞这位高水平全科人才。

  在罗湖区,家庭医生不仅要提供首诊、转诊、健康管理等服务,还要负责“省钱”。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郑理光介绍,罗湖区将医保支出总额与上年度比对,结余奖励、超支自负,签约居民的行为不受影响,居民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还有目标考核。他举例说,深圳市2015年脑卒中患者有22772例,如果健康管理做得好,这类病人减少20%,可节约医保费用超10亿元。

  罗湖各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不仅有常规的六大项,也有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家庭病床、医养融合养老、个性化签约等。除了全科医生,组成人员还有专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理骨干、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医院的病人越少,居民越健康,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也越高。

  在较早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上海,独具特色的“1+1+1”签约服务已覆盖所有社区,使社区门急诊量接近三级医院。截至2017年底,上海“1+1+1”已签约居民超过340万人。签约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占74%,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占53%。已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开展“延伸处方”政策,家庭医生可延用大医院专科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品,形成“基本+补充”的药品使用联动机制。截至2017年底,“延伸处方”共开出94余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