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有媒体一篇题为《三年,他仅开出一张门诊输液单》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文章报道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陶晓南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是坚守了22年的红线,在过去3年,他只开出一张门诊输液处方,还是延续其他医生的处方。
陶主任坚持门诊不开输液处方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相对以往很多地方的输液泛滥来说,能够坚守红线着实不易。
有些人会说一个大医院的医生尚且如此,对于基层医生来说,是不是可以完全轻松做到呢,其实不然,因为输液这件事对基层医生来说,有时候真是左右为难。
输液泛滥现象确实存在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医疗机构将输液作为治疗疾病的最主要手段,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患者要求好得快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经济效益的考虑,输液相对来说价格较贵。
笔者的一位护士朋友在福建某诊所打工,一天在微信上给笔者发来一张图片,图片显示厚厚的一叠处方。护士兴奋地说那家诊所业务繁忙,每天几十人输液,有时候配药的忙不过来,甚至先输上空糖水。
说实话,笔者对于现在竟然还有地方如此滥用输液感到惊讶。尤其是来一个患者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输液,确实不是一个合格医生的行为,完全把世卫组织“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规定抛在了脑后。
前天一位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笔者门诊,进门就说要输液,问起什么原因,原来是因为着凉了有些轻微的咳嗽,以前在老家总是一不舒服就输液,这次到女儿家来,不舒服又想输液。
问起老人的年龄,已经90岁了,看来这些老人对输液好的思想根深蒂固。笔者告诉他本来是受凉感冒了,现在天冷输液更加凉,会加重病情,而且老年人身体虚弱不能输液过多。费了好大的劲他才终于同意开了些解表散寒止咳的药物回去了。
其实像这位90岁的老人的这种思想绝不是个例,很多中青年人喜欢输液的也大有人在,每次去诊所或门诊直接要求输液,希望快点好的人也比比皆是,甚至很多人自认为,之前一感冒就输液,现在不输液已经不管用了。
所以,对于我们基层人来说,只是简单地关闭门诊输液也不行,因为患者不理解,你不给他输,他照样找能给他输的地方去。最重要的是要让患者真正意识到输液的危害,及不必要性,这样才能治本。
完全禁止门诊输液有些因噎废食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有点矫枉过正了,甚至已经把输液本身这个治疗行为当成一种伤害行为,不由分说地拒绝。特别是随着这两年不少大医院纷纷推出禁止门诊输液,加之一些新媒体胡乱编发危言耸听的文章,扭曲事实,让一些自以为是了解内情的人,对输液这个行为,强烈抵制起来。
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位4岁儿童因为发热2天在家服药无效来门诊看病,经检查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食欲减退。笔者认为孩子已经发热两天,扁桃体已经化脓,服药无效可以输液。却不料患儿的奶奶大声嚷道:不输液,现在手机上都在说输液不好,你开药吃就行了。面对这些自以为是的患者,笔者就只好开了些消炎退热的药物给患儿。
后来隔几天了解到当天晚上患儿因为高热不退被家长送到县级医院住院3天才好。其实这也不是个案,现在又有一些患者固执地认为输液不好,所以不管什么疾病来了就说不输液。像那个患儿假若不是老人固执地说不输液,本来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去住院吗?所以看到这些人的做法,基层医生只能觉得无奈。
也有不少基层医生认为,过于宣传不能输液在很多情况下会延误病情,或者要求只有住院才能输液的做法反而加重了患者负担。大医院完全可以取消门诊输液,因为他们可以让患者住院输液。
是否输液要客观对待
输液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对于一些危急重病输液给药肯定比口服药物见效快。但是输液因为是药物直接进入血管,风险自然大些,药物过敏、输液反应都比较危险,因此避免滥输液肯定是对的。
但是对于一些口服药物难解决而又不需要住院的患者,输液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禁止门诊输液只是各医疗机构的自律,国家层面也并未说治病禁止输液,只是说哪些疾病不应该输液,其目的就是避免输液泛滥。
作为基层医生,我们确实要遵循能不输液就不输液的原则。要给一些喜欢输液的患者做好宣传,很多疾病早期完全可以不输液,比如一些腹泻疾病可以中药敷贴和口服药物,见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一些咳喘患儿可以中药敷贴加上雾化给药效果很好。
但是不滥用输液不等于不输液,本来是医生应该从专业角度去把握的事情,如果过于应用行政手段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到时候又会出现新的麻烦。
总之,基层医生在各种舆论中工作有难度,但是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底线,既避免滥输液,也要正确判断病情区别对待,不能因噎废食,到时候贻误病情也要承担责任。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