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家医签约终将枯萎

2017/9/4 15:04:41来源:村医之家作者:刘立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去年开始试点,到今年在全国范围推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部分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开展得较好,居民切实从签约服务中得到了好处,签约医生的收入也随着服务的开展得到了提高。


然而,凡事总有两面性。据笔者了解,目前为止签约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并不是很多,有的地方甚至是止步不前。作为一名基层医生,笔者觉得有必要在此说几句话——


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应拨苗助长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为了把签约工作的任务布置下去,各地对每年的签约数量都有明确规定,比如要求2017年普通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可以说,这样做的愿景是很好的,也是为了让居民尽快享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因此,指标一公布,各地都要积极遵照执行,最好超指标完成。


但在执行过程中,完成任务的压力也不小。各级部门层层往下督促,这些指标到最后只能压到真正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生身上。让缺乏签约基础的基层医生感到“压力山大”、力不从心,最终很可能为了应付检查,打起了数据造假的主意。


这种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虽然一下子拔高了工作标准,但是失去了扎实的根基的签约服务,很快就会枯萎。


2、签约不是基层医生一个人的事


关于这件事,笔者已经提过许多次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签约只是开始,履约才是最重要的。


签约服务看起来是由基层医生出面和居民签约,但是在履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上级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


否则,如果只是签而不约,那么签约服务就不可能长久,甚至会引起居民“唱反调”。


3、城市社区医生和农村村医各有难处


据笔者了解,现在不少城市社区医生很羡慕身处农村的村医,他们认为村医与当地居民相熟日久、打成一片,所以签约工作好动员,好开展;不像城市里的居民,都住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上班时间找不到人,休息时间还不愿被打扰,一个楼里的人互相不认识,因此签约工作难开展。


但是农村的村医也在羡慕着城市里的社区医生,他们认为城市居民文化素质高,工作宣传居民容易听得进去,社区中心的医生相对来说也更容易获得居民的信任。本来签约工作的后履约就需要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持,因为村卫生室能提供的服务有限,遇到稍微严重和复杂的患者就需要转诊,而目前上级医疗机构又不太重视这个工作,让村医很为难。所以从后方力量的支持程度来说,城市优于农村。


4、家医签约应该是水到渠成


国家推行家医签约服务的初衷,是实现居民健康有保证、医生收入得提高、国家负担会减轻的三赢局面。但是鉴于当前基层的客观情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签约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


签约服务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居民认识要提高、基层医生签约要积极、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持要到位……无论哪个环节滞后,都会影响签约工作的进行。


所以笔者认为,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不是只加重基层医生一个方面的压力。


安徽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夏北海处长说过,新农合开展初期,农民也是不理解,于是收费从最开始的每人每年交十元,逐渐增加为20元、50元……虽然个人缴费的金额在逐年增加,但是缴费的人数不减反增,这是因为农民都看到了新农合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