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 厦门家医签约火起来了!

2017/7/14 14:46:09来源:村医导刊作者:殷涛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 殷涛



  截至2017年6月底,福建省厦门市共完成家庭医生签约58万人,签约覆盖率达27%;覆盖家庭27.1万户,户覆盖率达40%。从实效上看,厦门市2016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为767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了近37%,基层门急诊量占比上升了3%,而市级医院门急诊量占比下降了3%。“一升一降”反映出签约服务推动分级诊疗的基础性作用。近期,笔者赴厦门市调研,分别与医务人员和签约居民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识,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


  

居民当志愿者宣传签约


  从签约居民访谈结果看,大多数了解签约服务的群众对签约服务比较认可,愿意来社区签约。签约居民普遍反映,签约服务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有了自己的“贴心人”,可以就近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如厦门市石塘社区、集美社区签约居民反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了“多快好省”的服务,即开药(长处方)多了,看病的速度快了,服务质量更好了,个人负担轻了。集美社区的31位服务对象,退休后积极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当志愿者,与医务人员一起向居民宣传签约服务。


  从签约居民的感受来看,签约服务丰富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内容,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签约居民也提高了对基层首诊的认可,增强了就医获得感。


  

家庭医生“零流失”


  大多数签约医生对签约服务持积极的态度。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明显增加,通过正向考核激励,签约团队成员年均收入增加3万元~6万元不等。2016年,厦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年平均收入达到17万元,其中一线人员达22万元。


  笔者在该市集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访谈时,一名“80后”家庭医生说,自己现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在三级医院工作的妻子,而且他现在签约1000多人,有自己的患者群体,体会到了在基层执业的荣誉感。笔者在该市集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员匿名问卷调查时也发现,98%的医务人员愿意长期留在基层工作。


  2016年,不仅全市家庭医生“零流失”,还吸引了195名大医院医师下沉执业,基层岗位吸引力明显提升。


  

考核和激励并举


  “三师共管”是厦门市创新性签约服务模式,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荐的5种签约服务模式之一。以慢病为突破口,以老年人为重点,由基层家庭医师、健康管理师和大医院专科医师共同组成“三师共管”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厦门市首先以高血压、糖尿病治疗“下沉”社区为突破口,并扩展到15个慢病病种,对三师团队采取考核和激励并举的管理方式,保证三师共管模式高效运作。


  120元的签约服务费主要用于激励三师共管签约服务团队,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其中20元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筹用于家庭医生签约相关工作,80元由团队长(家庭医生)在考核后进行团队内自主分配,20元在综合考核后按考核分数激励签约团队。


  大医院专科医生深度参与签约服务,对家庭医生也是有力的支撑。厦门市家庭医生在访谈时反映,专科医生的存在使团队服务有了“靠山”,家庭医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专科医生,提供服务时更有“底气”。


  三师共管模式并非三类服务人员的简单拼凑,其背后有强大的政策支撑保障其有效运转。为保障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厦门市财政改革补助考核机制,把对三级医院门诊量的定额补助调整为与分级诊疗绩效挂钩的补助机制;将三级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和下社区相挂钩,同时对专科医师下社区培训、带教给予专项补助。


  思 考


  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厦门市搭建了签约服务的外部支撑政策,尤其是改革绩效分配制度、医保引导、财政保障等,也建立了卫生系统内部上下联动机制和有效的人员激励方案,具有先进性和典型示范作用。但是,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下沉凸显了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比如,笔者调研的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4300名常住人口才拥有1名家庭医生,每名全科医生平均需服务常住人口6300余人。受制于我国现行的基层卫生人员配置标准,人手不够将成为推进签约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调研中,厦门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反映,政府财政一旦投入,就希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能够“把居民留住”。但是,目标过高也可能导致签约服务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签而不约”的现象,不但会削弱签约居民的获得感,也会挫伤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更会丧失积极配合签约服务的其他部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