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要真正“破冰”,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应该是重点。前不久,编辑部与部分基层医生交流后发现基层存在一个“怪相”:由于诊治经验少、实践少,一些基层医生对自己的诊疗技术不自信,胆子也变小了,遇到稍麻烦或者疑难病例就往上级医院转。再加上现在患者可以随意选择在哪儿就诊,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有明显差别时,患者自然首选大医院。长此以往,基层医生接触到的患者就更少,诊疗技术则更加难以提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串连锁反应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基层医生是如何看待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基层医生自身该如何努力,医疗大环境又该如何完善呢?本期,编辑部邀请了一线人员、业内专家共同进行讨论。
练就扎实本领 其实方法不少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冯玥玥:
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从加强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做起。对于那些诊治不了的疑难病例,虽然从医疗安全角度来考虑,先转诊至上级医院并无不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医生应该注意积累。将患者转介至上级医院的同时,我们可以做到尽量详尽地问诊和查体,根据患者情况再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与专业书籍,进行知识梳理。同时对该患者进行跟进回访,比如上级医院做了哪些检查,诊断是什么,最后用了哪些治疗手段?举一反三地琢磨、学习,就是提高诊疗技术的过程。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应该给基层医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比如定期的学习班,与上级医院的联系沟通,找到上级医院的专家对基层医生进行指导帮助。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张文斌:
提升基层医生的水平,非旦夕之间可以实现,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基层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行风效能建设,建立容错纠正机制,把基层能够解决的疾病留在基层。其次,鼓励和培养基层青年医生成长,为青年医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他们如何吸引“粉丝”,维护医患关系。再次,建立疑难重症病例会诊机制,如编制社区常见疾病规范诊疗指南,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开展临床带教,让基层医生定期赴上级医院轮训进修。
北京市月坛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李肖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专科医院积极联动,有助于全科医生能力提升。比如,全科医生轮流参加专科医生查房,参与病例讨论,回到社区后将查房内容进行科内汇报,科内学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派1名全科医生到三级医院进修,进修完毕后作为讲师在本社区分次组织授课,将进修内容进行二次培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如每月在科室或社区站内进行小讲课或者病例讨论;安排全科医生跟随社区出诊专家出门诊,搭配相对固定,定期轮换;收集全科医生感兴趣的题目,定期邀请专科医生讲课。
实践少学术氛围也不浓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天水武林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葛存辉:
医生诊疗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在校学习时被老师教出来(医学学历教育),工作后被竞争逼出来(继续医学教育),实践中接触病例练出来(工作经验教训),而我们的基层医生恰恰缺少了实践这最重要的一环。
北京市月坛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李肖肖:
专科医生在工作中会有主治医生带教监督,科室内部学术交流也比较多,而全科医生到了社区后没有上级医生带教,大部分时间都是各干各的,学术氛围不浓,能力提升慢。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吕晓通:
基层医生欠缺长时间的带教学习和持续的临床经验积累,面对稍有麻烦或疑难的病例,由于专业技能不能胜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