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医生到基层每天补1800元?输血不如造血

2016/11/29 11:29:35来源:网络


近日,根据珠海市金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金湾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于短期到当地基层医院多点执业的市级三甲医院在岗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高级职称补助1800元/天;副高职称1500元/天;中级职称1200元/天。

 

这个补助金额什么概念呢,到基层诊疗10天便能轻松过万,这很可能比在原来单位一个月的收入还高,我们仔细想来,这样给基层输血靠谱吗?

 

首先,这么多钱怎么出?


由基层的医院支付吗?当下不少基层的医院经营不善,内部效益很难支撑那么高的多点执业薪酬。由政府支付吗?众所周知,大部分的地方,行政部门对于医院的正常补贴都难以到位,又哪可能下得了这样的“狠心”。而且,我们不禁疑问这样的补助能一直执行下去吗?政策是好的,但是真正长期执行起来恐怕难度不小。


其次,如何来进行考核?


 是来坐诊一天就给予这么多的补助?还是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发放全部?如果是前者质量如何控制,如果是后者有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是仅仅给病人看病,还是有带动当地医院学科发展的任务?作为一名多点执业的医生,当地的医院是不是有权利考核,怎么考核与管理,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再者,补贴的效果如何?

花那么多钱,去补贴来多点执业的医生:第一医疗安全责任如何划分,当下虽然多点执业被人们热议,但执行中仍有诸多需要深思的细节。既然是多点执业,那肯定不能将每位病人在短时间内都治疗痊愈,接下里的后续治疗与护理如何保障。第二会不会对院内医生造成消极的心理打击,对来多点执业的医生补贴那么多钱,那么势必对医院同级别的医生产生抵触心态,让原本就稀少的基层人才产生跳槽的动摇。

 

每一项政策的颁布,初衷都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有许多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预判的难题,才能切实的执行政策。

 

基层的病人真得需要大牌的专家吗?

分级诊疗的目的就是将不同病情的患者分在不同等级的医院。小病在卫生院、卫生室,大病到县级医院,重病到省市医院。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疾病大小,在群众的心中去越高级的医院就越好,所以造成了“人人奔协和”的尴尬局面。反观基层,患者看小病缺医生吗?根本不缺,好多卫生院门可罗雀,基层的医生无事可做。现在专家来了就能扭转这种现象吗?不但不能,因为有条件的还是会去大医院,没条件的还是那么一部分。这就直接导致了没条件去大医院看病而留下的患者看大牌医生,让基层的医生更加无事可做。越没事做,技术就无法得到实践,人才将更难留住,这样无异于饮鸩止渴。

 

大牌专家来基层就能发挥大作用吗?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真正在农村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少,在基层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弱”类型的患者。这些患者大都是慢性病、常见病,要是能发挥基层医生的作用就足够了。实践证明,在基层坐诊的医生,真正诊疗的复杂并、疑难病屈指可数。有时候在基层坐诊一天,都等不到几位患者,那么这样的大牌专家是对基层的支援呢?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呢?

即使有真正的需要大牌专家看得病,那么基层有这个辅助条件吗?一是先进的设备能不能配备,二是高要求的手术环境能不能保证,如果两项条件都无法满足,仅仅来坐坐诊、开点药,那么这每天1800元花的是不是就真的值?

 

用这些钱输血为什么不用来造血呢?

现在不少大医院的医生为什么那么累,就是因为把本应该基层诊疗的疾病也都给看了,甚至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看的病人都抢走了。如若基层发展的健康了,请专家来诊疗支持,寻求基层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倒也是个好的法子,问题现在是基层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现了问题。基层不少医疗机构已处于半瘫痪的状态,设备、技术等发展普遍落后,并不是请某位专家就能带动整个学科或单位的发展,因此花大价钱请专家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想改变毕竟是好的,但好钢要用在钢韧上,既然舍得那么高的金额,何不用于引进、培养和吸引人才到基层扎根呢。要知道,输血只能缓解窘境,却拯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患者!

 

推动多点执业政策是好事情,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是好事情,但一天1800元请一位专家到基层,足足够20位村医的薪水了,但真的比这么多村医发挥的作用大吗?改革不是瞎折腾,要切合实际,找准问题的难点,解决根本困难,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愿意到基层,让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得到切实改善,培养更多的符合基层需要的人才,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才是基层卫生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