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造血”需良性医疗生态

2016/11/9 10:31:38来源:健康报作者:武洁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30岁的李至海两年前遭遇车祸造成骨折,到外地做手术先后花费30多万元却没有痊愈。2015年10月,他回连南医院接受二次手术,今年再次拍片复查恢复得很好。“在连南医院的手术仅花费3万多元,跟到外地手术相比,至少节约了一半以上费用。”李至海感叹。从2014年7月开始,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帮扶边远贫困山区的连南县人民医院两年来,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改变了连南县人民医院的落后面貌,走出一条创新帮扶的“广药模式”。(11月7日《南方都市报》)
   

到外地医院花大价钱寻医问药,最终却发现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搞定,而且性价比还超高。这的确颠覆了人们对医疗服务体系的一贯印象。一直以来,不同层次医疗服务机构间相互隔离,缺乏必要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医疗资源配置的低效,更增大了患者的求医难度。这多少暴露出当下医疗资源分配与调度的“任督二脉”不通。按理,从社区诊所到县乡医院,再到中心医院,本该是和谐共生、相互仰仗的医疗生态体系。
   

应该说,放在当下医疗体系困局难破的背景下,“广药模式”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但是否可以广泛复制,仍需拭目以待。毕竟,类似的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在很多地区都曾有过试点,但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却不多。这里面的问题在于,来自中心医院的帮扶,这一模式从成本效益看,是否真正划算?中心医院为县乡医院“造血”,又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在医疗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中心医院常驻县乡医院的人员,必然意味着要占用中心医院的资源,会否加剧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紧缺?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评估。
   

而相比帮扶模式本身,一位大医院的技术骨干,自愿在县乡医院任科主任,倒是更大的亮点。如何让医疗人才更加自由地流动,让包括县乡在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优质医疗人才更具吸引力,也许才是该模式有望走得更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