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级诊疗,基层乡医的分析与建议

2016/4/14 9:01:31来源:基层医生网作者:闫金才

现在基层医疗资源很贫乏,城乡差距依然巨大。优秀的大学生不愿下基层,慢性病正在逐年增加。城乡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正在给基层民众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基层医院现在是缺医生、缺患者、缺设备、缺药、缺钱,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惠民利民医改政策,但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医生忙着看头疼脑热的小病,而基层医院门庭冷落,无病可看。这一冷一热凸显出的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中,所谓的三级医疗体制已经名存实亡。

 

一个合理的社会,应当保障每一位公民公平享受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应该呈现其公益性。不合理的制度导致不合理的结果。靠创收维持是对各级医疗机构现状的准确描述。搞创收最难受的是医生,被体制限制收入过低的还是医生,为体制改革受过的还是医生!!!在残忍的现实面前,医生成了医改失败的替罪羊。

 

要解除困局,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模式将是突破口和重要方向。分级诊疗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内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转诊到那家医院、挂啥科合适?乡医和专家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推行分级诊疗工作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老百性就医观念滞后。农民传统的就医观念、就医模式根深蒂固,由于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明显,导致很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专家、找名医就诊。

二是农民对基层医院、基层医生的不信任。

三是基层医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

四是基层医院、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严重不足。

五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六是分级诊疗的意义宣传不到位,从社会到医疗机构再到群众,大家对分级诊疗真正的意义和作用不了解。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的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到省市大医院就诊,严重浪费人力、财力。

七是有些大医院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凭借自己资源优势,向基层抢病人,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住院的住院了,严重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八是有些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加深了基层医患之间的矛盾,农民怨气很大。主要表现为①品种严重不全,说是500多种,医药公司的药品村卫生室常用的其实也就一百多个品种;②有些药品价格太高;③农村常用的、价格低廉的药品不是基药,如:感冒通、西瓜霜含片、去痛片、金嗓子、脑立清、慢性病常用药复方利血平片、白内障滴眼液等;④严重断货,有时候连续几个月没有货,怎么向农民解释,如降糖药格列齐特缓释片,复方丹参片等,基药没有货,非基药为什么有货。农民问的我确实没法回答。⑤有些病用基本药物治疗效果差;⑥新农合管理平台连续几年不维护,不更新。很多基本药物入不了村级电脑里,新农合本无法使用,这药不让卖,那药不让卖,这药没有,那药没有,农民烦啊!

 

为促进分级诊疗的广泛推行,我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要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转变就医观念,实现每个患者就诊,必须先从基层开始,逐级转诊分流。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真正落实好分级诊疗。

三是加快全科医师的培养。

四是建立完善灵活的健康管理档案和管理机制。

五是加大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合作的步伐,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六是加大基层医院和县、市、省级大医院报销比例的差距,对首诊在大医院、没有按规定进行转诊审批的病人,要降低报销比例。对首诊在指定医院、但是无法得到救治的病人,经转诊后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的病人,可优先安排住院,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七是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基层乡医在收费上更灵活和主动,允许各类合法收入。

八是建议放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限制。

九是建议政府加快建立有序的就医路径和连续性的服务措施。

十是建议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十一积极建立完善基层签约综合服务制度。

十二是要完善各种财政补偿机制。

 

分级诊疗,关键还是得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奖惩机制、严格的政府监管。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培养留住更好的优秀医生。我们村医衷心希望国家在“新医改”中深入基层调研,落实政策完善各种制度,让在基层工作的村医都看到希望,感觉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