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红包”故事:乡村医生24小时随叫随到

2016/3/14 10:04:34来源:大河网作者:牟成梓 王涛

1457835230280693.jpg

1457835230240578.jpg

1457835230323140.jpg

  青岛早报连续报道的“催泪红包”故事,让人暖心。而在青岛很多乡村诊所里,这样类似的暖心事每天都在上演。昨天,记者分别探访了位于胶州和城阳的多个乡村诊所,尽管待遇和工作环境相比大医院差了很多,可乡医们干起工作来仍兢兢业业,对待患者如同家人和朋友们一样。有时,即便是到了深夜,只要有病人打来电话,乡医们总会及时赶到对方家中。

  —— 探访·胶西镇李旺屯村 ——

  病人一个电话 他立即上门

  胶西镇李旺屯村是胶州西部偏远村庄,村卫生室紧靠着村内北侧一条马路,今年47岁的王情义在这里干乡医工作已经20多个年头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李旺屯村卫生室,这个诊所虽然面积不大,可中医、门诊、药室和治疗室都有明确区分。“老尹,来了,快先坐下,怎么右腿又疼了?”“大妈,你这是脾胃虚寒,所以晚上才会感到前胸和后背发冷出汗,这个病需要慢慢养,我先给你开几服中药调理一下,看看效果如何,你看好不好?”在治疗室内,王情义忙着招呼几位候诊的村民,一边聊一边给他们看起病来。

  记者注意到,不到一个小时时间里,小诊所来来往往的病人就有20多个,王情义一会看病,一会拿药,忙得几乎没空喝水。“俺这个右腿有类风湿关节炎,经常疼痛,有时候吃药都不见得管用,老王会针灸,只要扎几次就会好转。有时候晚上俺发病疼得厉害,不管多晚,只要一个电话,老王立马就到,所以俺很信赖他,治疗一次也不贵,才15块钱。其实不光是俺,很多人都是慕名前来,大家伙不光是信赖老王的医术,还喜欢他的为人,他待人和善朴实。”提起王情义,家住胶西镇花园村的村民尹正家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王大哥,俺爹的哮喘病又犯了,嫩能不能来看看。”“好,我忙完就过去,让老人先等会。”记者正在采访时,村民王庆刚打来电话称他父亲老毛病又犯了,王情义立即收拾收拾就过去了。王情义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无论白天和夜晚,每次他都能随叫随到。

  “我们当地有些村民收入不高,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小病靠、大病挨、实在受不了才治的看病习惯。尤其在一些村里老人身上,这种现象更是常见,所以往往病人一旦发病,情况都会很危急,这么多年我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就是害怕耽误了人家的治疗。”王情义说,有他这种习惯的乡医,在他们当地不在少数。

  据了解,王情义从1993年从医至今已有20多年,他凭着良好的医术和谦逊诚恳的医德,在四里八村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平均年诊疗病人近万人次。另外,在中医针灸治疗哮喘和伤寒方面,他还写了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和省内一些大型医疗刊物上,去年还获得了全国优秀乡医的称号。

  —— 探访·胶西镇曹戈庄 ——

  进了小诊所如同到了家

  随后记者又来到胶西镇曹戈庄村卫生室,今年39岁的乡医李延鹏正在给一名患感冒的村民听诊。李延鹏个头不高,由于家族遗传原因,他刚出生时因髋关节脱位,导致双腿残疾。从2000年至今,他已经从医16个年头。

  李延鹏的小诊所面积只有80多平方米,但里面收拾得非常整洁,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常见病预防的宣传画,还张贴着一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你先一坐歇会,我看完这个病号,咱们再聊。”看到记者进来,李延鹏先是打了个招呼,紧接着又和一个病人交流起来。“胸内回声正常,就是普通感冒,我给你开几块钱的感冒药,回家喝点热姜水,用不了几天就好了。”李延鹏对病人说。

  “老伙计们都来了,老李,还在忙啊。吆,这还有记者啊,俺可要好好说道说道。”在采访中,不断有村民来到李延鹏这个诊室聚会聊天,众人来到这里如同到了家一般。“俺平常要是没事就愿意到老李这里坐会,他这人热心,还心细,当时要不是他,俺老伴恐怕就麻烦了,真是多亏了他。”72岁的村民张宇江告诉记者,他和李延鹏住前后屋,去年8月3日晚8时许,他正在门口乘凉,老伴突然感到腹部疼痛,且呕吐不止。一开始,他以为老伴就是肚子疼,没当回事。恰巧这时李延鹏从外村出诊回来,他立即上前诊断,发现原来老人并非是肚子疼,而是突发心肌梗塞。他立刻拨打了120,因抢救及时,这才保住了老人性命。因为这件事,张宇江和儿女都十分感激他,并买了不少东西上门感谢,但都被李延鹏婉言谢绝。“老张,我是医生,看病救人就是我的本分,这真不算啥。”提起这件事,李延鹏显得很平静。

  据悉,这些年中,类似张宇江老伴这样的急症,李延鹏遇到了很多,无论对待哪个患者,他都像对待家人一样,因此他的口碑在当地越来越好。“让这样的大夫看病,俺们放心。”张宇江说。

  —— 探访·城阳东旺疃社区 ——

  尽本分看病 为患者多想

  吃过午饭,焦明君匆匆来到诊所。67岁的焦明君是城阳东旺疃社区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已经50多年,半个世纪以来,村里老老少少2000多人几乎都找他看过病。“诊所有3名工作人员,每人每周轮休一天,遇到有急事,大家就换班。”焦明君说,但必须保证每天至少两个人值班。

  交谈中,焦明君始终微笑着。“他平时也经常笑,这么多年来,从未见他跟村民红过脸。”一位前来看病的大娘说,村里有一名村民患癌症十几年了,曾在多家大医院诊治过,被告知希望渺茫,家人只好将其接回家。卧床期间,病人境况越来越差,家人只好又找到焦明君。焦明君每天上门给病人治疗,还鼓励病人,渐渐地患者的病情竟有了好转。

  采访中诊所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另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焦明君已经下班,突然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称邻居家有个病人情况紧急。他没来得及吃口热饭,披上外套拿起急救箱,急匆匆跑了过去,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病人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准备离开时,焦明君得知,这名病人的家属恰好不在家,于是他又放下急救箱,一直陪伴病人到天亮,直到家属回来才离开。“医生救人就要救到底,如果当时离开,病人出现问题怎么办?”焦明君说。

  这么多年来,焦明君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床头上摆满各种医书。“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尽量让病人少花钱、少麻烦,但遇到紧急病情,需要到大医院治疗的一定不能耽搁。”焦明君说,大约10年前,当时还没有社区诊所,“村医”大都在家里给人看病。一个晚上,一名孕妇突然来到家中,声称肚子疼,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判断对方是宫外孕,且情况紧急。他立即通知家属带患者去市区大医院,但家属啥也不懂,还担心路上出事,于是他决定跟随一起去。在医院里,他帮着跑动跑西办手续,直到凌晨3点,孕妇手术完后,才返回家中。“病人是来看病的,没人愿意找麻烦,只要你关心他,用心治疗,多为别人着想,一定会赢得信任。”说起医患关系来,焦明君说。

  乡村医生24小时随叫随到

  昨天,记者从胶州和城阳两地卫生部门了解到,现在乡医都必须持证上岗,每月还都给予一些补助,虽然按照国家规定乡医实行8小时工作制,但实际上他们都是24小时随叫随到。“乡医医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乡医和患者间的和睦相处,这也是我们每年考核乡医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昨天,胶州市卫计局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