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化脓性中耳炎的防与治

2020/3/29 20:08:48来源:村医之家作者:欧阳军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部多发病,也是引起耳聋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危害极大。为了提高基层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其病因、临床特征、预防及治疗作一概要介绍。


发病原因


化脓性中耳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因化脓性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以鼓室黏膜为主的化脓性炎症,可涉及咽鼓管及乳突,病变易累及黏膜下层及骨膜,上呼吸道感染是其常见的致病诱因。由于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如咽鼓管比成人宽、短且较水平,鼻咽部的分泌物和致病菌容易入侵中耳,加上小儿的鼻咽及口咽淋巴组织比较丰富,易受细菌感染等因素,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病率约为成人的10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期未能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是病情较重、鼓膜穿孔较大及病人身体较虚弱、抵抗力较差所致。一般病期在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突出症状是剧烈耳痛和发热,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由于毒素的影响,患者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腹泻等肠胃道症状,临床上常因此导致误诊,直到鼓膜穿孔流脓,才告真相大白。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是经常性或间歇性耳流脓、鼓膜穿孔及耳聋。根据病变程度及性质不同,临床上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三种。


(1)单纯型:临床上最为多见,炎症主要在中鼓室黏膜,无肉芽生长,无骨质破坏,鼓膜穿孔多在紧张部下方,可有反复流脓史。


(2)骨疡型:病变范围较广且深,炎症较重,多有肉芽增生或息肉形成,亦可有骨质破坏及听骨链坏死,常为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多在边缘,引流不畅时易引起并发症。


(3)胆脂瘤型:并不是真性肿瘤,系中耳腔内一种表层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持续性脱屑、逐渐増多等特点。


因脱落下来的组织不能排出,故而形成团块,且日益增大。这层上皮组织还能产生一种可以溶解骨质的蛋白分解酶,压迫周围骨质并引起进行性腐蚀,造成邻近组织的破坏及感染,导致各种颅内、外严重并发症,甚而危及生命。


由于鼓膜穿孔多在松弛部位,平时流脓的量多少不定,但持续不断,患者耳道的脓液常具有特殊的酸臭。


预防措施


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防止感冒,做好对婴幼儿的生活护理。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等慢性病,以减少耳部感染机会。


遇有急性上呼吸道炎时应注意鼻腔的通畅引流,鼻塞时可用麻黄素生理盐水液滴鼻(其浓度为成人1%、儿童0.5%、婴幼儿0.25%)。给婴幼儿喂奶时,头位应略高,宜小口慢喂,不可取平躺仰卧位,以免发生呛咳时奶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治疗方法


积极、彻底治疗急性中耳炎是减少和避免急性中耳炎转变成慢性中耳炎的最有效办法。任何病期的急性中耳炎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均可使病变停止发展而获得治愈。


抗生素的应用一般应维持10~14天。鼓膜已穿孔流脓者,宜先用3%双氧水清洗脓液,再用0.3%氧氟沙星或3%硼酸酒精等消炎抗菌液滴耳,1日2次,到流脓停止,鼓膜穿孔愈合、听力恢复正常才告治愈。应避免使用含有色素的滴耳液,以免影响视野和检查,不要将不能溶解的粉剂喷入耳内,以免阻碍分泌物的引流。


慢性中耳炎的滴耳液与急性期相同,治疗措施则应针对不同类型,按下列原则对症施治:


1、单纯型中耳炎:流脓停止后,对鼓膜中间穿孔而听骨链正常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每1~2周换药一次。


2、骨疡性中耳炎:引流通畅而无骨质破坏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小肉芽可用10%硝酸银烧灼,大肉芽则行手术摘除,对引流不畅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3、胆脂瘤型中耳炎:原则上应及早手术治疗,以期能清除病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原有听力或提高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