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用药须知

2019/3/11 11:32:56来源:村医之家作者:王树平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症。常规治疗方法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治疗用药包括对症用药、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

 

对症用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需全身治疗用药,止痛镇静,足量使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菌药。


必要时可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有鼓膜彭隆时,切开引流。如已穿孔,穿孔过小时,应扩大切口以利引流。随时清除耳道积脓,可用过氧化氢洗净,选用含抗生素的滴耳剂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病变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可外用抗菌药滴耳液、抗菌药糖皮质激素的混合滴耳液以及粉剂,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碘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待干耳3个月以上未复发,再根据情况做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改善听力。


卡他性中耳炎    又称分泌性中耳炎,常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或者咽鼓管塌陷等原因),以耳痛、耳闷胀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为临床表现。


初期可试用药物治疗:1%麻黄素滴鼻,适当给予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如果没有见效,应做鼓膜穿刺术,抽出或引流积液。

 

全身用药


中耳炎的全身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常用药物有:


β-内酰胺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是由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可选用用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如果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存在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感染,此时应该选用头孢克洛、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等头孢类抗菌药。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过敏者禁用。


大环内酯类    适用于化脓性链球菌、肺炎衣原体所致的鼻窦炎、肺炎、中耳炎等。


如依托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需要注意的是,对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林可霉素类    适用于由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厌氧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下述感染,中耳炎、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骨感染等。可注射、口服,还有局部用药的滴鼻剂。如克林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林可霉素(洁霉素)等。


糖皮质激素    由于变态反应参与了中耳炎的发病,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缓解中耳炎黏膜水肿或耳咽管水肿症状,减少积液渗出,促使中耳积液获得良好的吸收[1]。一般全身用药,选择地塞米松5mg,1~2次/日,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

 

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需根据炎性病变的不同情况选用药物滴耳:


1.鼓室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黏脓时,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滴耳液、氯霉素可的松滴耳液、3%洁霉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克林霉素滴耳液等。


2.黏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较少,中耳黏膜水肿、潮湿者,可用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


3.有穿孔、脓液较少时,可用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中药红棉散(含炉甘石、枯矾、胭脂粉、冰片)等,有助于干耳,以利于耳膜修补。


4.局部用药注意:


①滴耳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② 用药前须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溶液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后用无菌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③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


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


⑤粉剂应颗粒细、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