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发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有类似艾灸的反应,故名“天灸”。
“冬病夏治三伏贴”采用“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等刺激性药物贴敷穴位,使局部皮肤潮红或发泡,具有温经散寒、温阳补虚、防病保健的作用。
科室里有一同事就是虚寒体质,吃一口生冷受点凉就咳嗽、拉肚子,夏天用“冬病夏治”中药方给自己贴了个大椎穴(该穴有补阳作用)、天突穴(有止咳利痰作用)、双足三里穴(有强身健体作用)。一个小时后,就感觉局部渐渐发热,两个小时后,全身开始发热;三个小时后,身体有如被太阳所烤,暖乎乎的,这就是“天灸”。原来是古人用药在模拟天上太阳,给那些身体缺少阳气的人,再造一个“小太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阳虚体寒者冬季反复生病,咳喘、鼻塞、流涕、肢冷腹泻,经常就医,非常渴望冬季不生病或少生病,享受冬天的快乐生活。调理体质未病先防,冬病夏治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可有效预防阳虚患者冬病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阳虚的人体寒怕冷,喜欢穿的多些,吃的热些。七月流火,热浪袭人,但对于阳虚的人来说却是个好节气,置身于热潮中,热气由肌肤筋肉通达内脏骨髓,阴寒之气渐溶渐消,感觉通体舒坦。冬天寒流来袭,咳喘发作,终日鼻塞流涕,肢冷腹痛,甚是难熬,盼望着夏天来到!
冬天发作的疾病多虚寒体质,耐热不耐寒,治疗往往采用温阳驱寒的方法。温补阳气,古人往往会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选择热天阳气旺盛之时,借天之阳气补充人体之阳,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夏天补足体内阳气,冬天就不容易发病了。
现代研究证明,“三伏贴”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血清总补体含量,改善血黏度并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虚寒性哮喘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中医学则认为“天灸”有温经散寒、温阳补虚、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根据疾病情况辨证取穴、选择药物贴敷,或祛寒达表,或强身健体,或暖五脏,或通经络,适应所有寒性疾患。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性胃溃疡、痛经、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
三伏天外界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虚寒病患者阳气更虚,此时贴以辛热药物,借助自然界阳热之气,使两阳相加通过腧穴透入人体,至冬则增强御寒能力,故可少发病或不发病。所以选择每年夏天初伏、中伏、末伏贴敷,每次间隔10天,体寒重者,可增加贴敷次数。
药物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灵活掌握,药物耐受强者可贴2~4 小时,老年人及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敷时间,儿童皮肤娇嫩,只贴 1~2小时,皮肤出现热辣烧灼明显,不能耐受者可提前去药。贴敷的最佳情况是去药后局部皮肤潮红,有痛热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即发泡疗法)。水泡过大对皮肤造成损伤,局部无反应达不到治疗目的。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