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 | 医界政协委员这些话 只有关起门才说

2018/3/3 21:28:13来源:健康界作者:李子君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成为医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焦点话题。

 

2017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则指出,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这两个文件,分别从“医疗服务的供给模式”及“医务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及医生多点执业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分级诊疗还是医师多点执业,都还存在诸多难题。

建言献策是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2月6日,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医药卫生领域的政协委员和专家举办“落实分级诊疗与多点执业”专题研讨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方来英提到,多点执业需要人事制度改革来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则表示,大数据和智能化才是助力实现分级诊疗和多点执业的“金钥匙”。

22981518084172516.jpg

方来英(右)

多点执业尚存三大问题待解

提到医师多点执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展示了一组2014年的数据。尽管已是4年前的调研结果,但对当下仍有参考价值。

“2014年,北京仅有3000多名医生申请多点执业,占执业医师总数不足5%。”霍勇认为,政策遇冷,从医院层面来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优质的医生资源上,如果医院管理者允许优秀医生多点执业,可能导致人力资源流失,核心团队不稳定,患者外流等诸多问题;对医生而言,事业单位编制、退休保障、公立医院的晋升空间,都是医生铁了心留在公立医院的原因。

然而,大量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核心区,让医生流动起来显然是推动分级诊疗,提升基层能力的重要抓手。在方来英看来,医师多点执业现存三个问题。

首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在行政审批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只需要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合格的医生就够了,至于这个人在什么地方执业,不应由卫生主管部门说了算。”方来英说。

第二个问题,多点执业需要配合人事制度改革支撑。方来英发现,国家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人事制度已经被放宽,但唯独医疗行业似乎是“铁板一块”,公立医院工资和福利制度仍然僵化,因此多点执业很难得到院长的支持。

第三,多点执业是否对大型公立医院没有好处值得讨论。方来英认为,医疗的核心要素是专家团队,医生在外院开“飞刀”,最终仍然会把疑难病例带回本院,交给专家团队,这对医院来说并非坏事。

医生急需打破编制“枷锁”

毫无疑问,编制是禁锢医生流动的“枷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直言,不打破这个“枷锁”,出台再多引导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也只是空谈。“医生不迈开腿,患者也不会迈开腿,要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让医生主动到基层工作。”王贵齐表示。

如今,在各方博弈下,医学人才流动制度在阻力中不断优化,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每年都被政协委员强烈呼吁,如何让医生成为社会财富而非医院财富,成为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