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为本届两会画上圆满句号。今年两会期间传递了哪些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磅消息?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有关医改问题的记者提问时表示,实践证明,深化医改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医改事关千家万户,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王国庆表示,步入“深水区”的医改依然有很多问题和难题需要去破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安全的期许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而且还希望少生病、不得病,这必然带来更高层次、更广覆盖范围的全民健康需求。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俞正声介绍,着眼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扣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从优生健康检查、青少年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到安宁疗护,从公立医院改革、民营医院发展、仿制药质量到医患关系改善,开展系列履职活动,促进人民健康全周期保障。
3月3日下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部长通道”就中医药“走出去”回答记者提问。王国强表示,国家中医药走出去不一定是糖浆,还有很多很好的产品应该走向国际。目前,中医药已在183个国家地区得到运用,建立了17个中医药中心,但中医药文化认同仍要有一个过程,准入也有一定障碍。真正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要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做好药物理论工作。医疗服务的短板在基层,要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包括建设国医堂、中医馆,加强人才建设等,助力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将继续扩大中医药覆盖面,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引导更多城市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更好地在家门口接受中医药服务。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全国两会首次设立“委员通道”,来自基层的11名全国政协委员将陆续走上红毯亮相。排在第二组出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吴浩,是首场“委员通道”中的唯一的医卫界委员。吴浩表示,幸福美好的生活始于健康。社区医务人员的春天,就是我们健康的春天。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已有1700多万人次受益,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要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出台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方案。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长期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介绍,有一位网友留言,标题是“希望国家能够提高大病医疗报销额度”。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因此,这个报告可以说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在医疗方面,黄守宏补充说,大病保险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大病患者基本医保是兜不住的。我们创造性地从医保中切出一块,委托商业保险机构为大病患者提供保障,其实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大病患者提供卓有成效的保障。”这项创新举措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有国外媒体专门发文称赞中国政府的这一创新举措具有国际示范意义。
陈竺:五年来农工党以“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工作主线
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记者会于3月6日下午3时举行。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说,五年来,农工党充分发挥联系界别的优势,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工作主线,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面深化医改、卫生立法、健康扶贫攻坚、医学教育发展、健康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调研、积极建言,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竺表示,未来五年,我们要努力在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等领域精耕细作,当然也希望改善我们的医患关系、改善医务人员的职业环境,从而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做出新贡献。
部长通道:2017年185万户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摆脱贫困
3月9日 “部长通道”上透露,我国健康扶贫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7年底,已分类救治420多万贫困患者,2017年185万户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摆脱了贫困。下一步将进一步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建立防止因病返贫长效机制,实施贫困人口倾斜性支持政策。今年,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其中一半用于大病保险。中央财政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221亿多元,专项用于医疗救助补助。今后将采取四方面措施推进健康扶贫。一是进一步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构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二是落实好因病、因人保障措施。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四是“输血”“造血”紧密结合,包括帮助贫困县加强急需的专科建设,改革基层人才职称评定办法,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待遇等。
今年还将进一步落实好因病因人的保障措施,比如扩大大病集中救治的病种,将妇女两癌、肺癌等纳入到大病集中救治的范围内,对儿童、老年人、妇女等慢性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的规范治疗,重点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控力度也将加强。
李克强:通过“互联网+”让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普惠更多基层群众
李克强总理3月10日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宁夏代表团参加审议。一位代表说,宁夏正在大力实施“互联网+医疗”,希望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纵向打通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部门、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固定资产投资更多投向基础信息等领域,加快“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建设,让优质医疗教育等资源,普惠更多基层群众。
全国政协委员王培安:国家将制定零到三岁婴幼儿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托幼问题是广大家庭普遍关注的问题,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相当一部分家庭想生不敢生,就是担心孩子生出来以后没有人照顾。对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制定我们国家婴幼儿(主要指0到3岁)发展的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和支持婴幼儿事业发展的政治措施,预计今年年内能够出台。
3月13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3月13日,国务委员王勇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提出,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全国政协新一届领导人名单公布,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当选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卫生计生委起草)被列入。
经过投票表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了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任命。其中,马晓伟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记者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的税率总水平,抗癌药品力争零关税。一些市场热销的消费品,包括药品,特别是群众患者急需的抗癌药品,抗癌药品降到零税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记者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要在巩固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把治大病的问题作为重点来抓。这几年我们创新体制,把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法则”,放大资金效应,使更多的人享受大病医保,去年就达到1700多万人。
今年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提高的财政对基本医保的补助资金,一半用于大病保险,至少要使2000万人以上能够享受大病保险,而且扩大大病保险病种。同时我们要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医联体等,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的大病患者能够方便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