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宝国:一脉相承,择“医”事,则忠一生!

2020/4/23 13:46:09 来源:基层医生网

他,是一名基层医生,和其他的基层医生相比,他有什么不同吗?“我和他们没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这是来自姚宝国医生的亲述。这是一个关于“医”与“一”的故事,站在2019年的他,回首、展望故事的“来”与“往”,又会是怎样的往昔岁月与别样光景?


微信图片_20200423133007.jpg

姚宝国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柴厂屯村卫生室


夕阳西下夜幕降至,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眼前的这座村卫生室显得宁静、温暖。本期主人公姚宝国医生便来自这家村卫生室——永乐店镇柴厂屯村卫生室。
                             
微信图片_20200423133007.jpg

▲夕阳西下时的村卫生室

 

姚宝国医生,是一名执业医师,更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多年的乡村医生。199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全科专业,1993年开始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柴厂屯村卫生室工作,至今已有26年了。
 
这位戴着眼镜、精神矍铄、亲切和蔼的姚医生,和无数乡村医生一样,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身边那些淳朴的村民。面对病人,他耐心、细心,尤其是在小患儿面前,他俨然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爷爷、大大,害怕听诊器太凉冰着孩子,他总是用双手捂暖了听诊器再给孩子听诊。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藏着一个医生的爱心与温暖。

微信图片_20200423133616.jpg
▲用双手捂暖听诊器的姚医生
 
守护与奉献,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爱戴。在当地,姚宝国医生可谓是“名扬一方”,因为医技好、医德美,不仅仅是柴厂屯村本村的患者来找他看病,隔壁村、其他区甚至是百里迢迢之外的患者,也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现在的柴厂屯村卫生室,由外而观看似普通,走入其内方能发现别有一番天地。卫生室现在每天的门诊量大约在200~300人,这在村卫生室行列中,是相当不错的了。这样一家坐落于京郊村庄里的村卫生室,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近50年的村卫生室

是两代人心血浇灌之果

 
柴厂屯村卫生室早在姚宝国医生1993年来之前就已经存在很多年了,那时候卫生室里也有一位姚医生,就是姚宝国的父亲老姚大夫。“没错,我的父亲也在柴厂屯村卫生室干了一辈子,现在他也仍然还坚守在岗位上”,姚宝国医生讲述到。
 
卫生室是70年代建立的,迄今将近50年,1993年前,老姚大夫是柴厂屯村卫生室的支柱,姚宝国医生的爱人张医生也在这里当医生。当时的卫生室只有三间房,条件很简陋。1993年姚宝国医生回来后,三人同心,共同打造属于柴厂屯村卫生室的另一片蓝天。今天的柴厂屯村卫生室,有两层楼,1000多平方米,设有儿科、中医科、内科、牙科、检验科,以贴敷、推拿、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为特色,拥有20多人的医护团队,大夫多是主治以上水平,护士、护师、药剂师人员配备齐全,检验等医疗设备也很硬实。
微信图片_20200423134013.jpg微信图片_20200423133725.jpg
▲干净、整洁、明亮,科室齐全的村卫生室
 
从一家小小的村卫生室,发展到今天可达医院级别、深受百姓信任的大村卫生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姚宝国医生的眼里,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从1976年说起,到1993年止,这是属于父亲辛苦的阶段。1976年的姚宝国虽还小,但已逐渐有了认知,记忆里的父亲总是起早贪黑的,时常夜里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上饭就又被村民叫出去出诊了,很辛苦,但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他赋予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辛苦。
 
第二个阶段1993年—2000年,这个阶段是村卫生室发展的阶段,也是姚宝国医生自我发展的阶段。1993年姚宝国响应国家政策从大医院“出走”回到家乡,回到了百姓最需要医生的地方。那时候的他回到村卫生室,百姓不太认识他,加上太年轻想要让百姓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为了突破“如何让病人信任你”这一命题,他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白天看病,夜里出诊,服务到家,虽然很忙很累,但渐渐地老百姓认识他了,信任他了。伴随个人成长的,是同样在“如何更好给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困惑中探索前进的卫生室的发展。两位姚医生,都在努力着。这个阶段的标签,姚宝国医生给了一个词:困惑。
 
第三个阶段便是2000年—2019年。姚宝国医生的回忆里,是这样形容这一阶段的:2000年以后,卫生室新建了楼房,面积扩大了,团队强大了,疗法更多了,服务更好了,设备更硬了,患者更多了,信任感增强了,我也在这个阶段调整了自己的精神、身体、工作状态,从工作当中找乐趣,从对待病人中找乐趣,我觉得我是快乐的。谈起这个阶段,姚宝国医生的话语里,是满满的自豪。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三阶段的关键词是自豪。

微信图片_20200423134143.jpg
▲正在看诊的姚医生,被候诊患者重重“包围”了
 
柴厂屯村卫生室,由“小”到“大”,前有老姚大夫打下的坚实基础,后有小姚医生顺应时代的创新突破,历经近50年,遇过风霜雨雪,也看过花开遍野,如今备受好评的它,是两代“姚医生”付出无数汗水和心血浇灌而成的。在辛苦中坚持,在困惑中突破,方能在沉浮的岁月里蒸蒸日上。 

传承的力量
择“医”事,忠一生

父与子,76岁与50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影响“医脉”传承,传的是救死扶伤,承的是良善仁心。姚宝国医生选择从医,坚持从医,受到了父亲的很大影响。谈及父亲,姚宝国医生心中有些激动:“父亲作为一名村医,帮助村民解除了很多疾病痛苦,也受到了村民的尊重,这让我觉得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选择了当一名医生。”

QQ截图20200423134302.png

▲两代行医,姚氏父子

 
父亲的点滴,在姚宝国医生的讲述中逐渐清晰起来:父亲是一个老中医,在方圆百里名气也不小;基本没有睡过整宿的觉,每个夜晚都得出诊几次;只要患者需要,总是随叫随到;父亲现在七十多岁了,全身都是毛病,很多是累出来的,但是他现在都还在工作……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在无形中鞭策着姚宝国医生,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一路坚持。

姚宝国医生给病人看病,把“负责”做到了极致。看得来的病,用最对症安全经济的方法给病人治;看不来的病,及时给病人转诊,或者帮病人找到合适的医院、大夫,还会在事后电话回访转诊病人,这让患者感受到真切的关心,也让患者对姚医生更加信任。
 
敬业负责,良善仁心,父亲做到了,儿子也做到了,他们在行动中传承着。一脉相承,择“医”事,则忠一生。

QQ截图20200423134350.png
▲面对患者,笑容相待
 
老姚大夫看上去比较严肃,采访中能感觉出他对姚宝国医生的期望和要求是很高的,但内敛含蓄的表达反而更加凸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作为一个医生,不能不严格,不过……他现在做得挺好的,我挺满意的”。
 
而姚宝国医生眼里的父亲,是榜样,是动力。

记者:您觉得您的父亲特别的不容易?

姚宝国:对,我父亲很伟大的!


记者:您觉得父亲对您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姚宝国:我父亲好像从来没有夸过我,但是非常关心我,我能看出来。


记者:您有什么话想跟您父亲说?

姚宝国:一说就想哭,我父亲76了,还在坚持工作,每天还在坚持看书,我希望我父亲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在工作,因为现在是我们已经支撑起来了,对他来说,应该休息了,但他还在坚持工作,这是我学习的一个榜样。


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表达,只有最真实的心里话,父子间的情感,两人均是心中有数、不点自明。
 
其实除了这两位姚医生,姚宝国医生的儿子,现在也是一名医生。父与子,怀抱悬壶梦,相携成名医,父子情,融在骨血中,医者情,刻在胸怀中。三代人,都选择了这条漫漫从医路。姚宝国医生还说了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医生了,希望我们家的后辈,有更多孩子也去学医。”拥抱医学,去探索,去救人,这或许就是姚家人的信念。 

亲如一家人  同心守健康

这个团队,很赞!

 
姚宝国医生既是柴厂屯村卫生室的一名全科医生,也是柴厂屯村卫生室的“领头人”。作为柴厂屯村卫生室20多人医护团队的管理者,他称得上“管理有方”。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卫生室团队颇受患者好评,专业、负责、团结是它的代名词。管理上,姚宝国医生张弛有度,在诊疗规范、危急抢救、无菌操作方面要求非常严格,日常有考核、培训、进修,可以说与医院级别的管理持平,没有丝毫懈怠。每天卫生室的门一开,整个团队就进入分工有序、各司其职的工作模式。生活中,所有医护人员亲如家人,有难互帮,有喜同乐。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最少的都已经呆了有5年了,呆得更久的已达十来年。
 
卫生室的医生护士评价姚宝国医生,“他对待我们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他身上总是有一股正能量,能感染着身边的人,看到他,我们就觉得心里很踏实”。望着卫生室里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的医生护士,姚宝国医生感慨到:“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是很棒的,很多时候他们也有感动到我,他们能信任我,能在这里干得开心,我感到欣慰、自豪。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我坚持的动力。”

QQ截图20200423134534.png

▲秉承着“安全、有效、经济”6字原则的柴厂屯村卫生室医护团队,值得称赞

 
姚宝国医生,在患者眼中,他是可信赖的、医技高的、医德好的,是“明星”一般的存在;在同事眼中,他具有领导力,是团队核心,是兄弟家人;在家人眼中,他是令人骄傲的顶梁柱。而在他自己眼中,他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医生,我跟其他医生没有什么不同,尽我所能给病人解除痛苦,在忙碌中、与病人相处中找快乐,做个阳光的医生,这就是我吧”。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秉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坚守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一线,他就是姚宝国。做好一名医生,这是他“一心”的选择,亦是他“一生”的赤忱。